2月14日,中國圣牧有機奶業有限公司?(01432.HK)(以下簡稱為中國圣牧)發布盈利警告,公告中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報告期間),預期中國圣牧將錄得母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介乎人民幣60百萬元至人民幣80百萬元之間,2023年同期中國圣牧母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為人民幣86.1百萬元;報告期間預計錄得現金EBITDA(注)介乎人民幣930百萬元至人民幣980百萬元,相較于2023年同期降低約人民幣11百萬元至人民幣61百萬元。?
中國圣牧在報告中將盈利警告錄得虧損主要歸因于以下因素:
其一,銷量與收入雙降致使毛利額下降;報告期內,國內原料奶市場供需失衡嚴重,售價持續下行,導致集團原料奶銷量和收入規模同比減少。雖憑借有效成本控制及管理團隊努力,成母牛年化單產增加,運營成本降低,但仍無法完全抵消原奶價格下跌對毛利額的影響。
其二,生物資產公平值變動產生的虧損增加;其中,一是主動退役低效牛只;報告期內,為緩解原料奶供需失衡、提升牛群質量,中國圣牧加快退役低效牛只,數量同比大增。疊加淘汰牛市場價格低迷,致使生產性生物資產公平值變動產生的虧損較去年同期增加。?二是肉牛市場表現不理想;報告期內,肉牛市場需求低于預期,價格大幅下滑,中國圣牧肉牛業務虧損,且額度較去年同期顯著增加。生物資產公平值變動減去銷售費用產生的虧損較去年同期增加約人民幣90百萬元至人民幣120百萬元之間。
業績遇起伏,寒冬謀生機
中國圣牧2009年成立,2014年港交所上市,期間伊利股份曾對其拋出橄欖枝,2023 - 2024年,其在農業產業化領域表現突出,曾多次入選農業產業化相關榜單。公司明確將自身定位為中國最大的有機乳品公司及“種養”一體化沙漠有機循環原奶企業,業務涵蓋牧草種植、奶牛養殖及原料奶生產,產品豐富多元。在行業內競爭優勢顯著,擁有中國和歐盟有機標準雙認證、規模化沙漠全程有機產業體系,且其減碳可持續發展案例入選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優秀案例。
不過近幾年的經營業績并非一帆風順,仍存在波動。
2021?年營業收入?30.9億元,同比增長?11.3%;2022?年營業收入?31.7億元,同比增長6.4%;2023?年營業收入約?35.2?億元,同比增長?5.5%;進入2024年,業績出現下滑的,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9億元,同比減少?4.75%;母公司所有者應占溢利1.4億元。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曾分析目前行業處于深度調整期,公斤奶利潤空間首次轉負,行業虧損面超?80%,圣牧也難以獨善其身。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圣牧一方面要繼續強化養殖技術創新,進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另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合理規劃產能,避免過度擴張帶來的風險,利用自身在有機奶養殖領域的技術與規模優勢,平穩度過行業寒冬。
供需失衡,價格下滑負重前行
中國圣牧作為國內有機奶業的龍頭企業,在近年來,陷于行業周期性調整所帶來的壓力漩渦中。這一壓力與整個奶業產業鏈的復雜變化緊密相連。
原料奶市場自2021年價格達到頂峰后一路回落。這一價格走勢,讓企業的業績承壓,導致企業的銷售收入大幅減少,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
與此同時,中國奶牛養殖業正面臨著系統性的挑戰,2021年奶價高峰時期,眾多從業者大規模擴大生產,奶牛的存欄量急劇增加。然而,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料奶的供給逐漸超過市場的需求,形成供給過剩的局面。供需失衡,價格倒掛。致使原料奶的價格一路走低,甚至低于生產成本,使得整個行業出現了大面積的虧損。中小牧場由于資金實力薄弱、抗風險能力較差,加速退出了市場。
供需失衡與消費升級的雙重因素,推動了行業的結構性分化。
在中國圣牧發布的公告中曾明確表示,原料奶售價的下跌是導致公司銷售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為此,公司采取主動淘汰低效牛群的措施。退役牛的數量同比大幅增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的負擔,但也面臨諸多挑戰。
高級乳品行業分析師、乳品高級研究員宋亮表示,連續的奶業周期造成資源大量浪費。當前我國奶業正面臨乳品消費市場疲弱、原料奶供應過剩等挑戰,且短期內難以改變。宋亮認為,前幾年上游產業發展過快,疊加消費增長乏力,共同導致如今局面。此前液奶市場靠低溫奶和高端酸奶拉動增長,但?2023?年二者增長開始回落,尤其高端酸奶回落明顯。并且,眾多酸奶產品向高端化發展,品牌競爭愈發激烈,最終致使整體供需失衡,上游產業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