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國公共衛生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確認,該國出現首例猴痘Ib變異株病例。這也是世衛組織為猴痘疫情拉響全球公共衛生警報后,全球第二例、亞洲首例Ib變異株病例。與以往猴痘病毒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或性接觸傳播不同,此次發現的Ib型變異病毒還可以通過分泌物(如呼吸道飛沫)、皮疹或受污染物品等方式進行傳播。
40多名密切接觸者正在接受監測
泰國衛生部疾控部門稱,這名猴痘病毒“分支Ib”型變異毒株檢測呈陽性的患者是一名歐洲男性,8月22日的實驗室檢測結果證實他感染的是猴痘病毒“分支Ib”型變異毒株。該患者的40多名密切接觸者正在接受監測,暫時沒有人出現相關癥狀。
此前在8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宣布,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世衛組織兩年多來第二次宣布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也是《國際衛生條例》框架下的最高級別全球疫情警報。
武漢協和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趙雷表示,猴痘病毒分為兩個進化分支:分支I和分支II。分支I曾稱為中非分支或剛果盆地分支;分支II曾稱為西非分支,進一步分為IIa和IIb分支。
“猴痘Ib分支病毒于2023年9月在剛果(金)南基伍省的猴痘疫情中被檢出,2024年8月14日,世衛組織宣布猴痘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猴痘Ib分支。”
青少年兒童成此次疫情“重災區”
世衛組織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報告猴痘病例數超過1.56萬例,已超過去年病例總數,其中死亡病例達537例。新型毒株的致死率為3%,目前已在多個非洲國家蔓延。
根據8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關于2024年猴痘病例激增問題的第一次會議,此次受影響最大的人群是婦女和15歲以下的兒童。兒童占病例人數的70%以上,占死亡人數的85%,兒童的致死率是成人的四倍,需高度警惕!
猴痘如何傳播?
猴痘是一種病毒性的人畜共患病,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傳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嚙齒類動物、猴和猿等非人靈長類動物。
猴痘病毒主要經黏膜和破損皮膚侵入人體,通過直接接觸病例的病變皮膚或黏膜傳播,也可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長時間近距離吸入病例呼吸道飛沫傳播,接觸感染動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及其它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感染傳播。
感染猴痘病毒后,潛伏期為5—21天,多為6—13天。初期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等,之后可發展為面部和身體大范圍皮疹。多數感染者會在幾周內康復,但也有感染者病情嚴重甚至死亡。
公眾該如何預防?
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建議經常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清潔手部。
避免與健康狀況不明的人員發生性行為。出境旅游人員要關注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猴痘疫情信息,不接觸嚙齒類、靈長類等動物。
如果發生了高危行為,應做好自我健康監測21天,且不要再與他人密切接觸,出現皮疹、皰疹、發熱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并告知醫生相關行為史。
如家人、朋友確診猴痘,要注意個人防護,不要與患者密切接觸,同時避免接觸患者使用過的衣服、床上用品、毛巾和其他生活用品,避免共用衛生間。
近期如出現皮疹、皰疹、發熱等癥狀不可忽視,尤其要關注兒童的異常癥狀必要時及時就醫。日常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嚴防感染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