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一燈?
中國汽車行業正面臨史無前例的挑戰。
與熱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場面形成鮮明對比:2024年1-11月,中國汽車行業總利潤僅為4132億元,同比下降7.3%,利潤率跌至4.4%,低于下游工業企業6.1%的平均水平。其中,11月的總利潤驟縮35%至374億元,利潤率只有3.3%。
如果拉長視線看,2020年—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汽車行業的利潤率分別為6.2%、6.1%、5.7%、5%、4.6%,車企盈利的壓力愈發加重,個別車企甚至“賠錢賺吆喝”,更遑論一批已經倒下的“先烈”。
中國汽車行業的問題出在哪里?未來又將走向何方?作為扎根行業35年,也見證了國家制造實力涓滴進步的“老兵”,魏建軍選擇站出來,不計毀譽,頻頻發聲。
?
01 內卷競爭,“卷”不出中國汽車的未來
任何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會有困頓焦慮的時期,需要一些敢于發聲的引領者來撥亂反正,汽車行業也不例外。
在過去的一年,2024年全國乘用車市場全年降價車型高達227款,已大幅超過2023年的148款和2022年的95款。以低價競銷、爭搶流量、雇傭水軍攻擊對手為主要內容的內卷,席卷了整個汽車行業。?? ?
在《節點財經》看來,這些競銷手段看似對消費者有利,實則隱藏著巨大的短視風險,對整個汽車行業而言更是飲鴆止渴。
比如,227款汽車選擇降價,為了把虧損的包袱甩出去一些,上游供應商們幾乎每個季度都能接到車企發來的降價函。這些供應商在車企大廠面前沒有話語權,在車企降本的要求下只能從生產環節想辦法。
于是,表面有些坑洼的零件、散熱稍長一點的材質、沒那么耐用的殼體、尺寸稍大的連接柱......這些“不完美”、“不致命”的零部件被交給車企。而在研發、造車周期越來越短的當下,在上市deadline面前,車企也很難保證所有零件的驗收和測試都處于完美狀態。
當偷工減料的不良行為成為行業里的“潛規則”,經過層層妥協的零部件被塞進了車輛內部,靜靜地躺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會引發什么后果是很難預測的,也是不言而喻的。
上游的供應商日子不好過,下游的經銷商更是哀嚎一片。
據2024年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全國三分之一的經銷商未能完成銷售目標,超過一半的經銷商出現虧損,部分豪華品牌經銷商甚至每月虧損一兩百萬元;行業協會也預測,2024年有4000家左右經銷商退網或倒閉,平均每天倒下10家。
那車企賺到錢了嗎?
據各大車企公布的財報數據顯示,不管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大部分車企的凈利潤都有所下滑,甚至是深陷虧損泥潭,價格戰的輸家更是數不勝數。僅2024年,高合、哪吒、極越等多家新勢力車企就先后傳出經營狀況不佳乃至破產的消息,合創更是成為2025年第一家倒閉的電動車企 。
廣汽集團的一則通告,宣告了旗下品牌合創汽車的正式落幕??圖源:廣州汽車集團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目前國內已申請破產或長時間停產的新能源車企,涉及的存量車主已超過16萬。
“過度壓低成本無法保證產品的質量,惡意競爭、不道德競爭致使汽車行業沒有利潤,企業發展的宗旨是為社會創造價值,而不是有多少市值,車企不能以無底線、不道德的低價換取增量與資本市場的青睞。”
作為一代老汽車人,魏建軍屢次直言不諱,其背后既是深耕汽車行業數十年的經驗所得,亦是秉持對產業上下游和廣大消費者的強烈責任感。
當以犧牲利潤為代價的價格混戰,讓不少車企、供應商和經銷商陷入虧損,消費者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整個汽車行業也逐漸越來越認同魏建軍這位“老兵”的話:“內卷式”競爭卷不出中國汽車高質量發展。
而這一疾呼也已經得到了高層的響應:2024年12月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其中明確提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不卷價格、不比銷量、也不空喊口號,魏建軍和他的長城汽車用實際行動證明,低價不該是產品的最大優勢,也不是只有價低才能打動消費者。
?
02 專注精進,才是能突出重圍的“王牌”
據長城汽車最新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24年,長城汽車累計銷量為123.33萬輛,同比微增0.21%。這個數據在中國車企集團銷量榜上排名較為靠后。
但2024年,長城汽車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24億元到130億元,同比增長76.60%到85.14%。如果按照130億元計算,長城汽車去年的單車利潤大約是1.05萬元,這在行業內絕對是一個亮眼的數字。
這里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單車利潤這么高,長城汽車是賣不長久的。
但事實上,早在2016年,長城汽車就已是107萬輛的年銷量、105.51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單車利潤接近1萬元。9年來,長城汽車的單車利潤從接近1萬元提升到了1.05萬元。
在《節點財經》看來,長城汽車多年來能穩健前行、擁有越來越多的忠實用戶,只因堅守了一件事:不用利潤換取市場,只做高質量經營、高品質產品。
一篇名為《魏建軍:鐵血長城》的文章曾描述,只要不出差,魏建軍每天早上7點,都會在16層的辦公室處理完一些文件后,到車間巡視,和一線的工程師們在一起;每周四,必到技術中心參加產品評審會。試問,在眾多車企乃至其他行業的頭部企業,有多少一把手能夠做到經常跑一線、下基層。
圖源:長城汽車官網
在外人看來,這些事似乎已經不用魏建軍親自做了,但對于魏建軍來說,造車既是事業,也是熱愛,更是責任。
于是,我們看到,在別家大打價格戰時,長城汽車憑借前瞻性布局,建立了端到端智駕大模型SEE、新一代AI數據智能體系和九州超算中心,在算法、數據和算力三大維度躋身前沿,智能化水平穩居行業頭部。
這背后是長城汽車連續幾年研發投入超百億,僅2024年前三個季度投入的研發費用就已經高達85.44億元。據2023年全球汽車專利大數據平臺榜單顯示,長城控股專利公開量、專利授權量連續3年位列中國民營車企集團第一;智能化專利領域,長城控股專利公開量同樣位列中國民營車企集團第一。
在別家花錢搞營銷買流量時,魏建軍帶領團隊親駕長城汽車,以全程不間斷直播的方式,向網友展示了全場景NOA智駕技術在復雜環境下的穩定性;央視新聞《頂級實驗室》欄目則深入長城汽車技術中心,對長城耗資10億打造的行業首個實驗室體系進行了探訪。
圖源:長城汽車官網
“長城需要流量,但是要高質量的流量。”在魏建軍看來,只有通過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真正贏得市場關注,獲得消費者的長期信任,而不是靠一時的流量效應來支撐。
而當別家在電車賽道越來越趨同時,長城汽車卻攜首款NOA智能六座旗艦SUV全新藍山、長城靈魂全球唯一水平對置8缸8擋摩托S2000、Hi4技術體系等核心車型與技術亮相,在品類與技術創新的道路上一騎絕塵。
可以說,從燃油車時代的發動機技術,到新能源車時代的智駕技術,在魏建軍倡導“要做就做第一,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影響下,長城汽車始終堅持對技術的長線專注與精進,追求更極致的用戶體驗,一步步從過去那個國內SUV領導者向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邁進。
?
03 守正出奇,方能在國際市場長久立足
不管是當下還是未來,全球化都是中國汽車行業的大趨勢。
魏建軍曾在一次采訪中直言,中國足球背后的癥結是“遵守規則和秩序的能力。”在他看來,汽車和足球一樣,都是可以在國際舞臺上展示的競技“項目”,既然是國際“比賽”,就一定要遵守規則,否則沒有公平可言。
“部分車企在海外零利潤賣車的行為,與國際規則背道而馳,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海外形象造成了嚴重損害。”?? ?
在紀錄片《中國汽車能走出國門嗎?》中,魏建軍認為中國汽車的出海,不僅僅是參與一場商業競爭,也是在為未來國家的汽車產業鋪路,因此要尊重他國的秩序和文化。
圖源:長城汽車官網
而這并非沒有前車之鑒。
曾經,中國品牌摩托車憑借生產能力以及地理優勢,通過價格戰在日系品牌手中搶下80%以上的越南市場。但后來,中國品牌摩托車的價格內斗變得愈演愈烈,使得產品同質化、質量問題頻發、服務體系崩塌等問題接踵而至,不僅份額驟跌至不足 1%,東南亞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信任度也一落千丈,曾經取得的市場又還給了日企。
正是希望能融入國際秩序,守護好中國汽車這個名片,魏建軍才在出海一事上直言中國車企要正視差距,腳踏實地修煉內功才能建立認同,創造品牌溢價。并多次強調,全球化不是一場百米沖刺,而是一場萬米長跑。
據了解,長城汽車的全球化奉行的是“生態出海”模式,即通過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實現了產品的本地化制造,同時引進和培養當地人才,逐步完善從研發到生產、銷售、售后的全產業鏈布局,確保其在全球市場上的可持續發展。
《節點財經》認為,這種“產能在地化、本土化運營”的策略,不僅降低了關稅和運營成本,提升了企業的盈利能力,還增強了其在當地市場的影響力和品牌認同度,并輻射了周邊國家和地區,是中國車企全球化布局的重要參考。?? ?
截至目前,長城汽車已在海外建立了從研發、生產到營銷、服務的體系能力,累計出口到了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長城汽車海外銷量突破45萬輛,占據整體銷量三分之一。而除規模增長外,包括坦克品牌在內的多個高價值產品,也能與國際知名品牌在高端市場同臺競技,長城汽車已進入高質量出海新階段。
《節點財經》認為,長城汽車正用“戰績可查”向意圖出海的車企證明,中國汽車品牌需要向世界展示的,不僅是“價格內卷”和“成本控制”的能力,還應有更高層次的競爭力,例如尖端的核心技術、產業鏈的生態布局、文化認同的持續構建、別具特色的創新設計以及更多元的場景體驗。
這也是為什么魏建軍頻頻發聲,希望車企能摒棄“內卷式”的惡性競爭,去遵守規則和秩序,找到平衡短期競爭與長期價值的新路徑。
“不要看明年后年,要從信用、質量、服務、尊重等方面看五年之后是什么狀態。”這是魏建軍對長城汽車海外團隊提的要求,當下也值得所有車企去認真思考。
結語?
魏建軍和長城汽車的抉擇,從微觀層面來看,關乎企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是其在市場競爭中立足的關鍵;從宏觀層面而言,則牽動著整個汽車行業的生態走向,更與廣大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
在行業變革的浪潮中,我們有理由期待更多像魏建軍和長城汽車這樣具有前瞻視野、勇于擔當的企業和企業家,以創新和勇氣引領行業前行,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