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桔
春節后醫藥股“反攻”潮起,在”AI醫療”催化下,內地股市攜手香港股市吹響沖鋒號,CXO與創新藥兩條賽道成為先鋒。分析背后的原因,政策的支持、業績的轉暖、估值的性價比成為主要助力。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春節后二級市場節節上攻的行情中,沉寂多時的醫藥板塊開始有所表現,無論是在A股還是在港股的相關公司中,醫藥生物產業鏈中的公司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Wind資訊顯示,2月申萬醫藥指數上漲已經接近7%。對比來看,恒生醫療保健指數同一時間段的上漲約為19%。
2025年會是醫藥翻身之年嗎?這個似乎每年都在談論的話題在蛇年再被熱議,不過這一次從夢想照進現實的希望似乎比前幾年都大。無論從醫藥的主流指數層面還是具體龍頭公司表現來看,數據都在一點一點佐證這一希望。以創新藥兩大龍頭恒瑞醫藥和百濟神州來看,恒瑞醫藥2月以來的漲幅約為7%,百濟神州本月的漲幅更是高達17%。
再來看內地公募基金公司幾乎標配的醫藥主題基金,目前已經有多只產品實現了超過10%的正收益,比如天弘基金醫藥明星基金經理郭相博,其管理的天弘醫藥創新已經實現了大約15%的年內收益。仔細看漲幅居前的醫藥公募,不僅有精準布局人工智能的AI醫療受益者,而且也有堅守傳統醫藥各賽道龍頭的產業思維者,可謂投資風格百花齊放。
森瑞投資董事長林存對本刊指出:”在今年市場的科技浪中,市場很快挖掘醫藥的彈性,雖然一開始借助AI概念打了點擦邊球,但很快回到高技術高研發的嚴肅創新上。特別是港股市場,更是不斷挖掘各種題材和技術,顯示了巨大的彈性和活力。”
產業層面,平安基金明星醫藥基金經理周思聰提供的一組數據振奮人心:“在全球創新藥年度統計中,2024年中國在金額和數量上繼續較2023年創出新高,出海占比達到30%。2024年全年對外授權126起,總金額526億美元,數量和金額較2023年都增長30%以上,中國創新藥出海已經呈現出常態化之勢。”
最新本月,兩份文件《關于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和《關于醫保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征求意見稿,不僅引發了產業圈的熱議,更是讓投資圈的目光逐漸聚焦到醫藥股上來。此外,近期發布的《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支持生物醫藥領域開放政策,再次提振市場對醫藥板塊的信心。
?
節后醫藥股成“報春”排頭兵
政策支持、環境轉暖給行業帶來契機
復盤近年來醫藥股在內地二級市場的走勢,在經歷了2015年、2016年那一輪“喝酒吃藥”的高潮后,醫藥板塊此后幾年逐漸沉寂,尤其如果從2021年開始算起的話, A股醫藥板塊的這一輪下跌已經持續了近4年的時間,這其中的原因林林總總,但對于醫藥股和醫藥基金的追隨者來說,似乎這次的冬天顯得格外漫長。
不過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內地股市歷史上醫藥板塊也曾經歷多次熊市,但最終都能順利走出。以申萬醫藥指數為參照物,最早的一次是從2008年的1月17日到當年的11月4日,該指數下跌約為59.33%;第二次是從2010年的11月30日到2012年的1月18日,該指數下跌約為43.37%;第三次是從2015年的6月15日到當年9月15日,該指數下跌約為45.27%;第四次是從2018年的5月29日到次年的1月3日,其下跌約為40.74%;最近的一次就是從2021年的2月18日到去年的9月24日,該指數下跌約為53.13%。
不過自去年9.24行情啟動以來,內地股市開啟了新一輪牛市周期,從歷史定律來看,醫藥板塊作為市場基石的行業之一,從未缺席過每一輪牛市行情,此次自然也不會例外。在書面回復本刊時,私募東方馬拉松投資經理王攀峰指出:“經過四年的調整,醫藥板塊的持續出清、內外部環境的影響以及市場自身的周期性波動都反映在了股價上。可以明顯觀察到,國內醫藥企業近年在加強前沿技術的研發投入,為企業提供新的增長點,積極參與全球競爭,通過出海戰略開拓海外市場,分散風險并獲取更多資源和技術,特別是去年,我們可以看到諸多的重磅產品對外許可的案例。”
而在春節期間DeepSeek掀起新一輪人工智能狂潮下,多數行業因能嫁接AI而迎來價值重估且身價倍增,比較典型的公司如衛寧健康、華大基因、迪安診斷、美年健康等等。隨后這樣的紅利有外溢至全部醫藥板塊的跡象,成為點燃產業鏈的導火索。Wind資訊顯示,如果不統計北交所的標的外,安必平、華大智造、迪安診斷當月都已實現了50%以上的漲幅。
但再稍微拉長一點時間周期看年內漲幅,以醫藥產業鏈下沉賽道的龍一、龍二、龍三中任一公司來看,2025年以來還是存在明顯的漲跌分化。首先是創新藥中的百濟神州,最新年內的漲幅約為39%;其次是谷底崛起的CXO賽道,內地的龍頭公司藥明康德,年內漲幅約為13%;再次看醫療器械中的邁瑞醫療,開年到目前的漲幅不到1%。另外還有疫苗中的龍頭智飛生物,從年初到目前下跌約為1%,相對最為尷尬的是中藥賽道,片仔癀目前下跌約6%。
從中似乎不難看出,創新藥和CXO賽道成為了當仁不讓的產業鏈反攻先鋒,若論背后的原因,政策環境的趨暖當算首功。“國家從來都是把生物醫藥尤其是創新藥,當新質生產力來發展和對待。比如《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以及今年將落地的丙類醫保,都是不斷加快創新藥發展,并給予更大的支付能力的措施。創新藥就是科技產業!”林存如是強調。
具體說來,“近日產業內熱議兩份征求意見稿,政策核心包括增設創新藥專屬丙類目錄、鼓勵商保參與創新藥支付、允許企業自主定價等。這是政策層對創新藥支持的進一步細化,旨在通過多層次支付體系和企業自主權保障,穩定行業長期發展預期。”有業內人士點評。
此外,2024年,創新藥首次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如今2025年兩會即將于下周召開,關于醫藥領域的動向依然會是大會的焦點之一。
?
年報預報傳遞積極信號
出海成績斐然給龍頭業績增色
除去政策之外,上市公司的業績向好通常也是板塊走強的積極信號。當前上市公司的正式年報尚未出爐,但此前的年報預報已經透露出復蘇的苗頭和趨勢。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在A股及北交所醫藥上市公司的2024年業績預告中,有75家凈利潤同比增加或者扭虧。如果按照預告中的“凈利潤上限”這一指標來看,過去一年中,已有超過10家醫藥企業凈利潤上限突破10億元,這些企業包括了百利天恒、智飛生物、達仁堂、康龍化成、東阿阿膠、英科醫療、川寧生物、艾力斯、浙江醫藥、華海藥業、國藥現代、健友股份和凱萊英等。
匯總這些企業能夠賺錢能力優異的原因,大體的原因不外乎出海與創新兩點。以其中暫時排在前列的百利天恒為例,以其發布的業績預告來看,2024全年實現營收58億元,同比增長932.27%;歸母凈利潤為36億元,2023年為-7.8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而公告中也具體解釋了業績增長的原因,主要系公司于報告期內收到核心產品BL-B01D1(EGFR×HER3雙抗ADC)的海外合作伙伴百時美施貴寶(BMS)基于合作協議支付的8億美元不可撤銷、不可抵扣首付款,導致公司營業收入大幅增加所致。
本刊了解到,該合作潛在總交易額最高可達84億美元,刷新了國產創新藥License-out的最高金額。而這只是國產創新藥在去年成績輝煌的一個縮影,查理投資投資總監李一丁表示:“創新藥為例,國內市場不到全球5%,以前是產品不行,出海有心無力,但過去10年供給端產品性能的持續躍升為國產新藥出海打下堅實基礎。對于國內藥企來說,從占比不到5%的國內市場游向占比超95%的海外市場,將意味著潛在需求市場十數倍的放大,能出海的藥企才能擁有真正的廣闊天地。比如澤布替尼的國內銷售做得很出色,但也只占了全球銷售額的1/10,或者說澤布替尼憑借海外拓展將產品營收擴大了10倍。”
恰好,春節前的1月14日,百濟神州發布公告,預計將實現2025年全年經營利潤為正,這也是百濟神州首次給出明確盈利的時間線,從背后的原因分析澤布替尼居功至偉。因為澤布替尼是創新藥龍頭之一的百濟神州的拳頭產品,不過實際上該藥的商品名應該為百悅澤。
百濟神州的相關人士對本刊介紹,百悅澤已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的BTK抑制劑,其在美國新增CLL患者中的處方量排名第一,其對比伊布替尼取得PFS優效性,擁有最廣泛的獲批適應癥。
或許也源于此,百濟神州在A股的市值超越恒瑞醫藥,成為新進創新藥賽道一哥。Wind資訊統計,最新數據顯示,百濟神州的總市值已經約為3135億元,恒瑞醫藥的總市值約為3007億元,“一哥”易主。
根據Insight數據庫統計,2024年國內醫藥企業BD交易總金額達635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22.59%,創歷史新高。具體技術類別來看,ADC和雙抗的交易熱度持續提升,國內創新藥出海進展收效明顯。此外,年初在全球知名的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上,吸引近30家中國創新藥企業參與,體現了中國醫藥創新研發實力的持續提升,2025年醫藥行業將迎來眾多創新藥管線兌現和CXO項目合作。
2025年開年一個半月左右時間,國內創新藥License out交易記錄共有11項,總金額超100億美元。
?
板塊估值底部布局正當時
“AI醫療”橫空出世給創新加分
其實大致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賣方在看好醫藥股投資邏輯時普遍會提到的詞是“三底疊加”,即為業績底、政策底、估值底的區域。那么,在探討完政策的給力和業績的漸趨轉暖后,醫藥板塊估值的情況又如何呢?
尤其對比歐美的醫藥巨頭公司,國內的藥企更為顯現出“性價比”優勢。李一丁舉例分析,比如恒瑞醫藥VS葛蘭素史克(GSK),前者以不到后者1/10的營收,供養著與后者數量相當的創新藥管線,結果前者的凈利率居然比后者還高。正是憑借這種巨大的研發成本優勢,恒瑞醫藥可以在保持高利潤率的基礎上快速擴張其產品管線,并開始躋身全球新藥管線數TOP10藥企。恒瑞醫藥是一個典型縮影,中國藥企可以在不顯著犧牲利潤率或不依賴嚴重燒錢的背景下推進新藥管線的研發,相比歐美藥企構成了巨大的不對稱供給優勢。
無獨有偶,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也指出,經歷過長時間的低迷后,醫藥板塊無論從估值、交易熱度、機構持倉等方面,或許都處在歷史低位。比如以機構先鋒公募基金為例,截至2024年四季報,全部公募基金的醫藥倉位為8.58%,已經到了近10年的最低水平。
同時,數據還顯示,醫藥股在歷史熊市時的估值較低,部分醫藥股的市盈率曾跌至10倍左右。資料顯示,醫藥股的歷史最低市盈率出現在2008年11月4日,市盈率為6.66倍。而今年1月中旬時,一度出現7只投資者耳熟能詳的醫藥股估值創新低,彼時它們徘徊在10倍一線的水平上,這背后的原因或許還是源于尤其內地的機構對其相對保守。
不過經歷過春節期間科技的加持后,當前的情況又如何呢?以申萬醫藥生物指數為例,2月以來上漲已經超過6%,最新的數據表明,市盈率TTM為31.1倍,同時市凈率為2.51倍。而過去十年中,申萬醫藥生物板塊PE估值的中位數為36.46倍,最高值為72.61倍(發生在2015年6月),最低值為21.46倍(發生在2022年9月)。“縱向比較下,經歷過較長時間的估值壓縮,醫藥生物指數當前市盈率處于2010年以來26%分位數的歷史較低水平。”星石投資副總經理方磊表示。
他進一步用中美兩國對比分析:“部分美股醫藥公司的高估值來源于技術創新壁壘,體現為典型企業市銷高于10,部分未盈利企業市值持續增加。隨著國內創新藥實力增加,國內醫藥公司估值有望得到提升,中國醫藥類資產對海外資金的吸引力也會增加。目前中國創新藥在研管線數全球領先,2024年大型制藥公司將近三分之一的外部創新項目來自于中國Biotech,顯示海外大型制藥公司對中國創新藥的興趣越來越大,隨著更多中國醫藥產品在海外上市,外資對中國醫藥公司的認可度也會逐步增加,疊加當前A股醫藥股估值處于自身歷史上合理低位,有望帶動海外資金流入,這點已經率先體現在港股市場上。2月5日-2月25日期間,港股醫藥股漲勢優于A股,申萬一級醫藥生物指數、A股創新藥指數、恒生醫療保健指數、港股創新藥指數分別上漲5.84%、8.65%、15.68%和16.71%。”
但業內人士提醒,國內企業跟海外企業估值不太好對標,畢竟例如禮來、諾和諾德等公司都是全球化的百年企業,在股東結構和業務發展層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動輒就是數百億美元投入研發,且新品種可以通過并購來完成,這是多數國內企業目前達不到的。
“考慮醫藥股的機會,或許還應該考慮到美國等華爾街資金在降息背景下,會外流尋找新的機會,這些資金會流入醫藥股。”一位投資人也持同樣觀點。不過,林存也提醒投資者:“全球的醫藥估值,需要考慮的層面很多,一方面利率水平環境,一方面美國的生物醫藥政策,及地緣政治問題,都是反復變化的,需要大家耐心應對。”
而這樣的思路似乎也在近期得到了佐證。近日,高盛發布了關于中國醫療保健領域生物科技投資價值的深度分析報告,認為中國作為創新來源地的地位日益凸顯,并將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更廣泛的認可。同時,報告持續看好中國的領先生物科技公司,預計數家頭部企業將在強勁的銷售增長和嚴格的支出控制下不斷提高運營效率,從而在2025/2026年實現收支平衡。
展望后市,高盛認為廣泛的AI應用將使中國股票的公允價值提升15%-20%,還可能吸引20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AI醫療領域的投資價值不容小覷。2月19日,高盛FICC與股票部門發布《中國AI醫療指數》報告,推出高盛中國AI醫療保健指數(GSXACAIH)。該指數由高盛精選15家中國醫療保健公司組成股票籃子,旨在反映中國AI醫療領域整體表現,為投資者提供參考。
數據同樣能夠成為這一論斷的有力論據,如果按照9.24為本輪行情起點的話,則以上市公司三季報十大流通股股東來看,或許能夠發現摩根士丹利、高盛都在建倉A股醫藥股,如今復盤來看,大約有10家公司被成功抄底,大體包括了迪哲醫藥、復旦復華、賽隆藥業等等。
近期,AI醫療的熱度飆升大有讓醫藥股全面沸騰之勢。對此,鵬華基金醫藥基金經理金笑非指出,AI對醫療促進體現在很多方面,簡單舉例,比如影像診斷,AI可以在掃描、圖像重建、診斷分析等多方面全流程賦能影像診斷設備。基因檢測,基因組數據具有高維、異質性、非平衡等特點,AI可加速并優化基因檢測中的預處理與特征提取等環節。病理診斷,AI賦能病理診斷流程向標準化方向發展,可實現規范病理診斷流程、減少醫療誤差、改善醫療質量等。機器人,AI助力各類手術機器人向精準化、微創化、快捷化、智能化及可復用化方向發展。健康管理,AI與5G技術結合可拓寬醫療場景,實現全方位健康管理。
實際或許比預料得快,部分內地上市的醫藥細分賽道龍頭公司,已經快速擁抱DeepSeek。例如,復星醫藥發布的PharmAID決策智能體平臺,通過整合DeepSeek-R1模型,將靶點篩選周期從18個月縮短至4個月;恒瑞醫藥則將DeepSeek應用納入管理層考核體系,推動AI技術在藥物設計與臨床決策中的深度應用。
林存坦言:“醫藥板塊永遠不缺技術創新,去年減肥藥和ADC、雙靶點等研發如火如荼,今年各種AI應用、細胞治療、腦機接口都是熱門方向,不過這些主題隨時都在變化,只要醫藥板塊升溫有資金流入,機會一定非常多。”
?
創新藥板塊接力AI破局
穩居醫藥生物產業鏈C位沒有異議
在分析了醫藥板塊的多重利好因素后,實際哪些賽道在當前領域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成為焦點。從本刊匯總的情況不難發現,無論是機構觀點、調研數據還是賣方研報,依然毫無爭議的將C位給到了創新藥賽道。
對此,王攀峰強調看好創新藥的原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創新藥企開始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一方面,這是因為國外市場需求旺盛且價格水平相對較高;另一方面,海外臨床試驗結果可以反過來促進國內市場的認可度。因此,License-out交易數量逐年增加,成為中國創新藥企業獲取資金和技術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那些擁有強大研發能力和豐富產品管線的企業更容易脫穎而出。例如,恒瑞醫藥、康方生物等龍頭企業憑借其深厚的積累和廣泛的國際合作網絡,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良好的聲譽。同時,它們也在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以鞏固自身領先地位。”他進一步分析。
李一丁分析指出:“2024年中國藥企對外授權金額達573億美元(首付款50億美元),科倫博泰、信達生物等企業通過授權實現盈利!對外授權是指企業進行藥物早期研發,然后將項目授權給其他藥企做后期臨床研發和上市銷售,按照里程碑模式獲得各階段臨床成果以及商業化后的一定比例銷售分成。一般通過合作雙方簽署藥品技術許可協議,產品許可方將知識產權、技術資料、研發數據等許可給被許可方,約定向許可方支付一定首付款,并約定后續的里程碑款項及未來的銷售提成,從而被許可方獲得在其所在地區或全球范圍內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商業化權利。”
不僅是私募陣營,公募明星也是一致看好創新藥的前景。周思聰分析:“除了出海之外,由于商保推進帶來的支付端的改善和由于去年底大批國產創新藥納入醫保帶來的創新藥企國內醫保市場的放量,將成為2025年創新藥行業發展新的重要影響因素。”
“我國一直都是國家醫保為絕對支付主體,商保占比僅10%左右,在老齡化的背景下國家的醫保支付存在長期壓力。而其他主流國家商業保險占醫療支出的比例達到三分之一,其中美國超過三分之二的人群通過雇主或者個人購買商業保險獲得醫療服務。也正是因為美國的商業保險制度發達才使得美國的國家醫保的支付壓力相對較小,由較好的商業保險作為保障,所以創新藥可以獲得高額的定價。如果商保能有實質性落地對醫藥行業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長期利好,將有助于解決市場普遍擔心的醫保支付不足,優質的創新藥企業無法獲得市場化定價的問題。”他進一步解釋。
“隨著新版醫保談判目錄在1月1日的執行,大部分A股、H股的創新藥企業將在2025年步入產品放量期,在歷經多年的艱苦研發之后,中國創新藥企業有望迎來報表端收入爆發式增長。無需再糾結于晦澀難懂的臨床數據,創新藥行業的投資將不再局限于醫藥基金及少數專業投資者,市場公認的金標準——高速增長的營業收入將成為創新藥行業2025年最簡單明了的標簽。對于全市場基金及其他市場參與者來說,終于可以用最普世的語言來理解創新藥行業的高速發展,這將極大地有利于2025年創新藥行業的行情演繹。”他在回復的字里行間難掩內心的激動。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創新藥的上市公司迎來內外“齊頭并進”的喜人氛圍。從本刊了解到的不完全信息,目前大體包括郭相博、金笑非、周思聰等多位知名公募藥基掌門都在調研上市公司的出差途中。不過對于創新藥,一位要求匿名的券商首席提醒,創新藥應該淡化其估值因素,比如龍頭之一的百濟神州到目前還沒有盈利,而港股中今年多家漲幅驚人的18A公司也是出自于創新藥賽道,甚至是高盛點名看好的云頂新耀-B也是出自創新藥板塊。但未來一旦某個新藥落地或者經歷某項事件催化,創新藥或許就會經歷從“1到10”的爆發。
新進賽道龍頭百濟神州或許就在這樣爆發的臨界點上。在百濟神州人士提供的今年最新PPT資料中,突出的財務節點就是去年三季度達到的單季度10億美元營收,且標注為“第三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得益于經營杠桿效益的提升以及營運資本改善”。
2024年三季度,澤布替尼為公司貢獻了6.9億美元的營收,同比增長93%,占公司整體營業收入的近70%,其中美國銷售額5.04億美元(+87%),歐洲銷售0.97億美元(+141%),目前已在全球72個市場獲批多項適應癥。在PPT中,公司也用了“2024年:五年轉型期的頂峰”這樣的標題。
在分析今年公司的任務時,其指出關注的重點包括了三項:“首先是鞏固和深化血液腫瘤領導地位;其次是推進自主研發產品管線;再次是實現卓越的財務業績。”
而在分析2025年創新藥領域的熱點公司時,林存言簡意賅地給出了自己的觀點:“百濟神州,康方生物,信達生物,科倫博泰,百利天恒。”
?
CXO板塊初步呈現反轉跡象
藥明康德帶領賽道公司快速沖沖沖
雖然創新藥被各方人士所一致看好,但實際上從產業鏈下屬賽道看,開年至今表現更勝一籌的是CXO賽道。Wind資訊顯示,截至2月27日中午收盤,創新藥指數的年內漲幅約為7.4%,CRO指數(CRO為CXO的主要環節)的年內漲幅約為12.6%。
對此,在某頭部券商本周新發布的行業周報中分析該賽道:“全球生物醫藥行業需求向上,CDMO供需結構趨向平衡。近兩年行業需求仍有待修復,產能相對過剩,供需矛盾依舊存在,從周期角度看仍處于拐點待向上階段。展望2025年及后續幾年,1)需求端隨著全球步入降息周期,有望逐步復蘇;2)供給端因部分頭部企業放緩擴產進程,中小企業部分關停,產能持續去化,行業整體趨向動態平衡發展。”林存對該賽道也給出了自己的判斷,預計未來2年CXO的背景環境以改善為主,估值應該出現一定幅度的“回暖”。
而周思聰則詳細闡述其看法:“CXO賽道目前市場空間廣闊,全球CXO市場規模超1500億美元,其中中國占比約15%。海外龍頭發展時間長,經驗豐富,品牌知名度高,而中國CXO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在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上與海外差距縮小。中國研發人員密度全球領先,能夠以較低成本提供高質量服務。隨著全球藥企研發投入增加,對CXO需求增長,中國CXO企業憑借成本和人才優勢,市場份額有望擴大。完善服務體系、先進技術平臺、豐富項目經驗、穩定客戶資源、強大人才團隊是中國CXO行業龍頭近年來不斷擴大市場份額的底層邏輯。”
“未來關于AI制藥技術的運用很有可能是未來CXO企業之間競爭的重要方面。AI制藥對于早期的分子線和臨床前研究具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可以進一步提高CXO企業的生產效率。在AI制藥領域技術的積累和進步較多的CXO企業未來更有可能跑出來。”他如是分析。
就具體的投資標的來說,A股市場的藥明康德、凱萊英、康龍化成、昭衍新藥等一批賽道內公司早已被投資者耳熟能詳。新年至今尤其是2月以來,這批公司在二級市場均有了相當可觀的漲幅。以藥明康德為例,截至2月27日中午收盤,該股在年內的漲幅已經達到了14.01%,初步扭轉了此前連年下跌的尷尬走勢。作為明星醫藥基金經理葛蘭的長期愛股,藥明康德已經連續多個季度被機構抱團持有。在最近一期可查的上市公司三季報中,她的中歐醫療健康攜手兩只指數基金一起增持了該股。
在年初召開的業內知名的JPM大會上,與百濟神州一起參會的藥明康德做了干貨分享:“藥明康德CRDMO模式助力全球醫藥創新,2024年業績增長顯著。公司通過CRDMO模式實現了快速的業務增長和財務韌性。2018年至2024年,藥明康德的營業收入從接近400億元增長到預計的383億元-405億元,凈利潤從100億元增長到預計的60億元-70億元的自由現金流。收入復合年增長率超過25%,凈利潤復合年增長率接近35%。多肽和寡核苷酸板塊增長迅猛。該板塊預計2024年業績增長將超過60%,并有信心繼續保持這一增速。新分子領域的持續創新。公司CRDMO平臺集成了化學、生物學以及測試能力,能夠支持小分子、寡核苷酸、多肽及各種復雜的化學偶聯物。2024年前三季度,D&M管線新增的915個分子中,有268個分子來自R階段,96個分子成功進入下一階段,6個D階段分子獲得新藥批準,進入M階段。去年藥明康德平臺上的GLP-1管線從13個增加到20個,增加了54%,超過行業平均增速。”
除去藥明外,匯總本刊獲得的反饋,凱萊英是另一家賽道內相對被看好的公司。一位要求匿名的券商醫藥首席分析:“該公司小分子業務穩盤提質,新興業務再起航。具體說來,就小分子業務看,2024年6月公司宣布取得前輝瑞英國Sandwich Site的API Pilot Plant及R&D Laboratory,完成公司首個歐洲研發生產基地布局,進一步提升了CDMO業務的全球供應能力。結合在手訂單情況公司預計2024年小分子PPQ項目達28個,后續將有更多項目進入商業化階段,將推動小分子業務更為穩定增長。隨著公司對海外設施的整合梳理,以及行業需求端的逐步回暖,整體有望維持穩健增長。”
“至于新興業務,多肽業務:公司加快多肽商業化產能建設,截至年底預計公司多肽固相合成總產能超20000L,同時已獲得多個跨國制藥公司的臨床中后期項目訂單,并與國內重要客戶簽訂GLP-1多肽商業化訂單。2025年起有望快速增長。寡核苷酸業務: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已承接29項新項目同比增長70.6%。寡核苷酸行業整體需求旺盛,后續,有望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ADC業務:在生物藥CDMO百余個在手項目中,ADC項目占比超過50%。此外還有制劑業務、臨床CRO等業務在穩步推進中,新技術輸出和合成生物學板塊也在實現突破。”他進一步分析。
除去A股的藥明康德和凱萊英外,港股中的藥明生物同樣被多數機構看好。Wind數據顯示,在1月上漲4.9%的基礎上,2月至今該股上漲了28.39%。對于該股,大和證券研報稱,預測藥明生物去年下半年收入按年增長11%至94億元,毛利率預測按年提升4.7個百分點至42.9%。全年計,大和預測藥明生物2024年收入將按年增長約6%,經調整凈利潤料增長11%,超出公司5%至10%的指引。考慮到藥明生物短期增長可見性高,有強勁的產品管線,利潤能力持續改善,大和重申藥明生物“買入”評級,將目標價從23港元上調至27港元。
而藥明生物崛起也折射出港股中醫藥生物產業鏈近期的整體強勢。有業內人士分析,相比A股同賽道的相對溫和,港股中相關公司的更強彈性,更適合激進的投資者參與。
周思聰對關注該板塊投資者提出建議:“做出投資決策時考慮的主要指標包括,毛利率和凈利率: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海外收入占比:客戶結構;資本開支:未來的產能情況;投資原則:選擇具有核心技術和競爭優勢、客戶資源豐富、管理團隊優秀、業績穩定增長、估值合理的企業。”
不過,李一丁也提示該板塊需要警惕的風險因素,CXO尤其是ADC的CXO景氣度是最高的,美國推動“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策略,以減少對中國CXO企業的依賴。中國CXO行業此前高度依賴美國市場,該政策可能導致訂單轉移至印度、歐洲等地區,短期內中國CXO企業將面臨收入下降壓力。
除去這兩條熱門賽道外,金笑非還提醒:“未來很有可能會出現市值巨大的醫藥信息化、醫療數據公司。一方面,中國龐大人口帶來海量醫療需求,為醫藥信息化和醫療數據公司提供廣闊市場,同時國內政策密集出臺推動醫療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AI、大數據、云計算與物聯網等技術不斷發展,能讓醫藥信息化和醫療數據公司更高效地處理和分析醫療數據,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當前,我們已經能看到一些中國企業,包括上市公司,在醫藥信息化和醫療數據領域取得較好進展。”
“如果可以出現行業巨頭,肯定可以促進相關板塊的估值重構。一方面能提升行業認知,投資者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醫療醫藥賽道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巨大潛力。另一方面可以吸引資本流入,推動相關板塊估值上升。”他進一步前瞻其遠景。
(本文已刊于03月01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作舉例分析,不作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