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4月26日訊(編輯 李夢琪)2025年被譽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從科幻走向現實是當今產業對人形機器人的共識,各方力量也在加速推動產業向前。
從人形機器人登上春晚到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馬拉松落地,我們對于人形機器人在社會實踐探索中的應用不斷拓展。目前人形機器人或許還沒有達到理想中的狀態,但已經逐漸從科幻片中的暢想走向社會生產應用的“訓練場”。
智能化浪潮之下,人形機器人產業將涌現出的新機會?如何重構社會發展新圖景?
聚焦產業發展,由藍鯨新聞主辦,閔行區吳涇鎮人民政府、財聯社、科創板日報、蜂網協辦,上海大零號灣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吳涇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支持,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特別支持的2025藍鯨“人形機器人”高端閉門研討會,4月27日將于上海報業集團舉辦。
倒計時1天!這是一場上海覆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最全面的閉門研討會,邀請產學研各方領軍代表共聚上海,共話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
AI財評
【財經銳評】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從概念驗證邁向商業化臨界點,但需警惕三大風險:1)技術成本悖論——當前單臺成本超10萬美元,與工業場景ROI要求形成尖銳矛盾;2)供應鏈斷層風險——諧波減速器、高扭矩電機等核心部件國產化率不足30%,存在"卡脖子"隱患;3)應用場景錯配——現階段更適合高危特種作業而非消費端,但資本過度追捧服務型機器人概念。建議關注兩類機會:具備汽車產業鏈協同能力的機電一體化企業(如三花智控),以及深耕工業視覺的AI算法公司(如奧比中光)。2025年量產窗口期前,行業或將經歷一輪出清,真正具備場景落地能力的廠商才能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