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4月30日訊(記者?翟智超)4月29日,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要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這一重要指示,不僅為上海科技創新發展錨定方向,更凸顯其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關鍵地位。
在這一戰略指引下,科創企業成為支撐上海創新發展的核心力量。這里既有打破國際壟斷、引領半導體設備技術革新的中微半導體,也有斥資12億元深耕AI大模型的商湯科技;臨港新片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憑借“磁吸效應”集聚上下游企業,更有企業在量子計算、6G通信等前沿領域率先布局。
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科創競爭,上海科創軍團正通過資本、技術與制度的“三重裂變”,重塑中國科技創新底層邏輯。這些科創企業的進階之路,不僅是上海產業升級的生動寫照,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創新路徑的精彩實踐,為我國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重要經驗借鑒。
高投入詮釋“硬核”內涵
據了解,上海的科創企業錨定國家戰略新興領域精準發力,深度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重點產業。正是因為聚焦前沿產業對技術創新的高要求,企業深知研發投入是科技創新的生命線,始終以高強度投入在全國科創賽道中脫穎而出。
財務數據印證了上海科創企業的創新決心:2024年前三季度,科創板上市公司累計研發投入達1040億元,同比增長7%,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為12.6%;而上海科創板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高達15.8%,超出全國均值3.2個百分點。
在半導體領域,中微半導體的崛起正是上海科創生態與企業研發投入協同發力的典范。在刻蝕機研發攻堅期,上海主力科創基金及時注入數千萬元資金,為企業提供關鍵支持。此后多年,中微半導體持續加碼研發,成功打破國際技術壟斷,成為科創板半導體設備“第一股”。如今,其自主研發的刻蝕機技術位居全球前列,廣泛應用于集成電路制造全流程,為我國芯片產業自主可控發展筑牢根基。
在人工智能賽道上,上海科創企業同樣以高額投入搶占技術高地。公開資料顯示,商湯科技上海團隊斥資12億元用于大模型研發,建成算力達3740Petaflops的SenseCore大裝置,支撐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200余個場景落地。
高強度的研發投入持續轉化為豐碩的創新成果。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科創板上市公司累計形成超11萬項發明專利,平均每家企業擁有200項專利,上海企業在其中貢獻顯著。
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這種創新優勢尤為突出:時代電氣為全國首個萬噸級新能源制氫項目定制IGBT制氫電源,大幅提升系統轉化效率,為規模化制氫技術發展樹立標桿;中航無人機自主研發的“翼龍-2”無人機,歷經多年技術迭代,已形成譜系化產品矩陣,在軍事與民用市場均展現出強勁的國際競爭力。
科創引擎驅動產業蝶變
上海科創企業在實現自身技術突破的同時,正以強大的產業輻射力構建協同創新生態。它們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整合與技術協同,形成“以點帶面”的集群效應,推動區域產業整體升級,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在臨港新片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磁吸效應”尤為顯著。據了解,天準科技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定制的視覺檢測系統,將零部件缺陷檢出率提升至99.9%,憑借技術優勢吸引30余家傳感器企業入駐;炬光科技研發的激光雷達發射模組助力蔚來汽車實現300米超遠距探測,帶動相關配套企業年產值激增65%。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已形成12個產值超500億元的科創產業集群,直接拉動上下游企業就業超50萬人。
工業互聯網領域同樣展現出強大的帶動效能。上海科創企業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與智能工廠解決方案,為傳統制造業裝上“數字化引擎”。企業搭建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設備互聯互通、數據實時分析,為生產優化、質量管控、供應鏈協同提供全鏈條智能化服務,推動傳統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加速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的繁榮發展。
面向未來,上海科創企業已提前布局量子計算、6G通信等前沿賽道。例如,徐匯區某量子計算企業研發的256量子比特原型機,運算速度達到傳統超算的1000倍;浦東6G研發中心在毫米波通信技術測試中,速率突破1Tbps。這些企業通過“揭榜掛帥”機制,聯合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力爭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從0到1”的突破。在全球科技創新格局重塑的當下,上海科創企業正以產業實踐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路徑,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