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蔡俊
從高光時刻退出的昊海生科(688366.SH,下稱“公司”),遇到高管被立案和業績下滑。
5月,公司公告實控人之一蔣偉收到證監會出具的《立案告知書》,因涉嫌內幕交易被立案。公司表示,該事項與本公司股票無關,系對蔣偉個人的調查,其不參與公司日常經營管理,該事項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今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6.19億元、0.9億元,各自同比下降4.25%、7.41%。
這家早早實現“H+A”兩地上市的公司,通過并購成為醫美巨人。但消費新趨勢下,高端產品和中低端產品均面臨激烈的挑戰,要構建長久持續的護城河,或許到了關鍵時刻。
高分紅和高薪酬
2007年,在化工市場打拼多年的蔣偉創立公司前身。其開始的設想,計劃將業務錨定在醫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公司高管的核心團隊包括蔣偉,以及現任董事長侯永泰、總經理吳劍英。
之后,玻尿酸產品在國內風聲水起,敏銳的團隊捕捉到商機,以此切入將公司帶上第一個臺階。2015年和2019年,公司登陸港交所、科創板,資金夯實后開始并購擴張之路。幾年時間,公司收購河南宇宙、珠海艾格、深圳新產業、亨泰視覺、廈門南鵬、歐華美科等企業。
眼下的公司業務版圖,涵蓋醫美與創面護理、眼科、骨科、防粘連及止血等。2021年,公司市值近500億元,迎來最高光的時刻。但之后,這家主營醫美的資本寵兒開始市值縮水。一方面,公司醫美板塊的增速開始下滑,尤其是核心玻尿酸產品。另一方面,受集采政策影響,眼科產品的降價傳導至公司相關業務,造成板塊營收下滑。
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26.98億元、4.2億元,各自同比增長1.64%、1.04%。截至5月15日,市值超100億元。
離開高光并業績承壓后,公司發布新的分紅方案。2024年,公司現金分紅總額(包括中期已分配的現金紅利)為2.31億元,占本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的54.92%。同期,蔣偉夫婦持有公司超45%股權。以此計算,實控人夫婦獲得分紅或超1億元。
2023年,公司共計派發現金紅利0.69億元,占2022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的37.96%。對比兩年分紅方案,市場有各種聲音。
盡管蔣偉不參與公司日常經營管理,但其配偶游捷擔任公司董事,并于2024年參加全部董事會和股東大會。2018年前,游捷先后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等擔任醫生,之后加入公司。
爭議的不止有高分紅,高管的薪資也于業績承壓之際增長。2024年,公司董監高(含核心技術人員)獲得的稅前報酬合計2118.74萬元,同比增長14.8%。其中,董事長侯永泰、總經理吳劍英分別獲得300.42萬元、301.78萬元,2023年為189.26萬元、190.48萬元。同期,兩人因分紅送轉、股權激勵實施等增加公司持股數。
業績開始降速
退出高光時刻的昊海生科,市值下墜的本質可能是業績增長在降速。
2024年,公司營收占比最大的醫美板塊收入11.95億元,同比增長13.08%。2023年,該板塊增速達41%。其中,2024年公司玻尿酸產品銷售額7.4億元,同比增長23.23%。2023年,該品類增速達96%。
增速下滑,終究得回歸到產品上。公司的玻尿酸品類覆蓋“海薇”、“姣蘭”、“海魅”以及“海魅月白”等四代產品。每個系列的功效、價格都存在差異化定位。伴隨國內中低端玻尿酸的競爭愈發激烈,公司向“上”卷,重點打造“海魅”和“海魅月白”等高端產品。
2023年,公司披露“海魅”的銷售額超2.3億元,同比增長129.32%,但2024年未有相關數據。2024年末上市的“海魅月白”是第四代玻尿酸產品,具有更好的遠期安全性、更長效、可刺激局部膠原蛋白增長等特性。因此,公司計劃今年將重點放在“海魅月白”。
但國產高端要占據消費者的心智,需要在產品力和價格力上與國際大牌競爭。國際巨頭艾爾建的“喬雅登豐顏”、瑞典瑞藍的“瑞蘭麗緹”等占據8000元以上價格帶,公司的“海魅”和“海魅月白”分別定位在3000元、8000元。
國產與進口的高端競爭,注定是一場持久的較量。2024年,愛美客的溶液類注射產品收入17.44億元,僅同比增長4.4%,但仍遠高于公司。要想突破進口的優勢,路上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桎梏在等待國內廠商。
既然國產產品遇到激烈競爭,公司也從國外引進設備。2021年,公司收購歐華美科,后者擁有主營射頻及激光設備產品線的以色列EndyMed。
2024年,公司射頻及激光設備的收入為2.64億元,同比下降6.97%。公司解釋,報告期內同類產品的監管類別從二類升級為三類,未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的產品不得生產、進口和銷售,公司相關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推廣受到較大影響。截至2024年,歐華美科的商譽余額268.5萬元。
而商譽占比最大的為主營眼科產品的深圳新產業集團,截至2024年,該企業的商譽余額為2.66億元。
2024年,公司眼科產品的營業收入為8.58億元,同比下降7.6%。公司解釋,下滑有人工晶狀集采的影響,還有功能性框架鏡對角膜塑形鏡的客戶分流。消費者使用反饋看,功能性框架鏡較角膜塑形鏡更安全,成本也更低。
前期通過收購擴張為醫美巨人,如今在消費環境大趨勢下,公司的增長陷入一個難題。向上,高端醫美產品需要突破各類桎梏。向下,眾多快速涌現的消費新品沖擊,甚至替代中低端產品。
公司的護城河,到底是向上突破還是向下守住,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在消費新趨勢的背景下,是時候做出抉擇。(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