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九才?
“新官上任三把火”,國臺酒業“少東家”閆凱境在今年5月“接班”以來,在整個白酒行業鬧出了不少動靜。
近期又有消息稱,國臺酒業即將推出39°適宜酒,但目前還未發現這款產品在售,國臺酒業也未對消息作出回應。盡管如此,國臺酒業在積極進行產品布局和策略調整,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今年5月,國臺酒業創始人閆希軍辭去董事長職務,由其子閆凱境接任。當時,閆凱境就提出了新的經營策略,即“直面競爭、問題導向、穩中求快、以快促穩”。
但是,時任國臺酒業總經理張春新似乎并不認同,因為他堅持的經營思路是“不求速度多快,但要基礎更牢、質量更好”。
剛接班的董事長與老一輩的總經理“理念”不合,似乎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此后不久,張春新作為在國臺酒業工作了17年,曾將國臺從無到有、一手扶持至百億規模重量級“老將”選擇從公司離職,一時間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本月初,張春新加入沛華集團,任集團總裁兼酒水板塊董事長,而他的老東家國臺酒業在“少東家”的帶領下,正在“數智國臺”的道路上開足馬力快速前進。
但是,在整個白酒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格局下,國臺酒業新老板的新策略,能夠為公司帶來新增長嗎?
?
01 公司新老交替,內卷不斷加劇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先從國臺酒業當前所處的環境開始說起。雖然公司實現了“新老交替”,但整個白酒行業的大環境仍然沒有改變,仍然處在深度調整之中。
伴隨著行業調整期的不斷延續,白酒行業的集中度在不斷提升。根據中國酒業協會披露的數據,白酒前五大企業(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山西汾酒、瀘州老窖)的總營收已約占整個行業銷售收入的44%,歸母凈利潤占比約60%。
具體到國臺酒業的醬香賽道,同樣也存在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醬酒老大茅臺“獨孤求敗”,但在它之下,誰是“醬香老二”的爭奪非常激烈。習酒、郎酒、珍酒等都各有想法。相比這幾家競爭對手,國臺酒業并沒有明顯的優勢,甚至規模上還處于劣勢。
而且,當前整個醬香賽道的熱度已經退潮,相比其它香型的賽道紅利已然不在。《節點財經》觀察發現,醬酒終端無論是高端名酒還是次高端酒,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價格回落,甚至茅臺都未能幸免。不少醬酒小品牌,甚至出現了“價格腰斬”的現象。
這樣的環境下,品牌對自身市場價值地位越發敏感,誰也不想被外界視為自己是扛不住的那一家。而國臺酒業恰恰陷入了和同省另一家酒企珍酒的“嘴仗”之中。
今年7月初,《貴州日報》發布了一篇名為《躋身貴州白酒TOP3 珍酒實干贏市場》的文章,文中將珍酒視為貴州白酒TOP3,排在茅臺、習酒之后,力壓國臺酒業。
但吊詭的是,到了月底,一篇名為《深耕行業廿五載,夯基蓄能再出發——國臺酒綜合實力位居貴州白酒前三》的報道也出現在《貴州日報》。珍酒和國臺到底誰是貴州老三,讓很多消費者有點懵。
其實,在《節點財經》看來,這一現象的背后,恰恰反映出國臺和珍酒的“焦慮”。越是在行業低谷期,氣勢上就越不能輸,這不僅關系面子,更關系到背后廣大經銷商的信心。
對酒企來說,如果讓經銷商失去了積極性,增長將變得非常困難。
?
02 數智化不可逆轉,但不宜過度期待?
在分析經銷商之前,需要先說一下國臺酒業的“數智化”改革。
作為新一代掌舵人,閆凱境將國臺酒業未來的發展規劃,定位在了數智化的方向,他曾公開表示,要力爭盡早讓國臺進入中國智能產業第一梯隊。而把白酒企業向“數智化”改造,看似閆凱境一個非常有創意的想法,其實有跡可循。
據《節點財經》了解,在“接班”之前,閆凱境已經操盤天士力多年。在此期間,他就曾希望通過打造“數智中藥”研發新范式,對天士力進行轉型升級。
這并不是他的心血來潮,而是確實投入了不小的資金。數據顯示,天士力2023年研發投入13.15億元,超過包括同仁堂的同行業其它公司。
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閆凱境的“數智化”很可能并非“趕時髦”,而是真的打算投入大筆資金走這條路。隨著華潤入主天士力,閆氏家族商業版圖收縮,閆凱境能夠大展身手的大型產業只有皇臺,其對“數智化”或更為堅持。
在國臺2024年全國經銷商大會上,他就曾表示,“數智化”是釀酒行業不可逆轉的趨勢。
但是,在《節點財經》看來,“數智化”固然是很多行業的發展趨勢,但白酒作為延續了上千年的傳統行業,其商業模式很難因此改變。“數智引擎”對白酒行業的增長到底會產生多大的推動力,目前仍有待觀察。品牌、品質和渠道才是酒企的根本,不宜過度期待高科技。
其實,“數智化”對皇臺酒業影響最為直接的,或許是對營銷領域的改變。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碼數智化的背后,渠道直營建設或許要進一步增強,而這或將在一定程度上擠壓傳統經銷商的業務空間。
?
03 業績增長背后,經銷商傷不起?
長期以來,國臺酒業和經銷商的關系就沒少傳出問題。
2022年初,國臺酒與經銷商之間曾爆發了激烈矛盾,一度將國臺酒業推向了輿論漩渦。受到市場教訓后,到了2023年,國臺國標全面啟動了控盤分利模式,組建了終端聯盟體進行分級管理。?? ?
今年1月,在國臺2024年全國經銷商大會上,當時還是國臺總經理的張春新表示,“國臺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讓經銷商賣酒更容易些、賺錢更容易些、賺得更多些,通過讓經銷商賺錢,助力國臺的高質量發展。”
但是,隨著張春新另謀高就和閆凱境大推“數智化”,上述對經銷商的承諾是否還是重要任務,目前已不得而知。其實,酒企推進“數智化”無可厚非,但對白酒這種帶有濃厚社交屬性的產品來說,線下經銷商的重要性仍難以輕視。否則,就可能面臨業績上的大幅波動。
近年來,國臺酒業的業績波動就非常明顯。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國臺年營收從5.73億元飆升至40.05億元。到了2021年甚至傳出銷售額達到百億規模。
但是,隨著國臺酒業在2021年的IPO折戟沉沙,其業績下滑緊隨而至。?? ?
2022年和2023年,國臺酒業就沒有再公布年度營收數據,而據業內預估,這兩年其業績大概在40-50億之間。
其實,當初為了IPO沖業績可以理解,但熟悉白酒行業的朋友都知道,酒企業績的背后,大部分壓力都給到了渠道經銷商。《節點財經》認為,如何平衡“數智化”與傳統經銷商之間的關系,或許將成為國臺酒業未來增長的關鍵所在。
綜合來看,在醬香白酒賽道加速“內卷”的當下,越來越大的產能需要市場消化,“新老交替”下的國臺酒業,不論在外部環境還是內部管理上,都面臨著不小的考驗。“數智化”是行業的大勢所趨,但并不是萬能藥,能不能帶來企業想要的增長,仍要回歸最基本的商業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