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樸實無華的商戰。
?
來源 | 伯虎財經(bohuFN)?
作者 | 楷楷?
短短兩個月,國內AI原生應用的排行榜就被數次顛覆。春節后,DeepSeek作為一匹黑馬,憑借其“低成本、高性能”的優勢,迅速在全球范圍內嶄露頭角。
過去一直保持低調的騰訊元寶,也通過接入DeepSeek技術和大手筆的投流,實現了用戶規模的快速增長,登頂中國區蘋果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榜。
然而,隨著投流子彈和好奇流量逐步消退,豆包很快憑著更豐富的用戶場景再次反超,AI應用的終局較量,終究要回歸用戶留存。
近日,AI平臺們的戰局再次升級,元寶、豆包、Kimi紛紛宣布闖入社交圈,試圖用更有黏性的方式留住用戶。
從搜索到工具,再到社交玩法,這場AI革命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競賽,而是關乎流量入口、用戶關系鏈,甚至未來的商業生態的全面較量,古典互聯網的魅力還在持續散發。
01 AI開始闖入社交圈
近兩年,AI大模型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務實化趨勢,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將關注點從基礎模型轉向應用和工具鏈的開發,“商業化”已成為衡量大模型技術能力的關鍵指標。
目前,出售API依然是大模型行業的主流商業路徑,除此以外,面向C端的AI原生應用則更多將目光聚焦于用戶服務,包括訂閱付費、廣告投放等,而決定C端商業化的關鍵,則在于用戶“流與留”。
去年,Kimi和豆包同時將目光投向了瀏覽器插件,通過布局瀏覽器背后的搜索、寫作等功能,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并跟AI智能助手在使用場景上形成互補,以此為突破口打通商業化路徑。
隨后,本身就是瀏覽器的夸克也加入戰役,以“AI超級框”概念進一步模糊搜索和AI工具的邊界;百度文庫與百度網盤也聯合推出了“GenFlow 超能搭子”和“AI 筆記”兩款AI 工具,進一步強化AI應用的“工具屬性”。
從智能助手到工具助手,大模型公司開始意識到產品使用場景的無限性,與其專注于打造滿足用戶細分需求的產品,不如做一個“全能型入口”,得用戶者才能得天下。
近日,這場用戶爭奪戰更進一步升級,元寶、豆包、Kimi開始殺入社交圈,加速社交領域AI全生態布局。
微信正式上線AI助手“元寶”,用戶可以添加其為好友,其不僅可以一鍵解析公眾號文章,還能處理其他圖片和文檔,甚至包括今日頭條等字節系APP的文章。
今年3月初,抖音用戶也可以添加豆包為AI好友,用戶可以通過文字或語音與其互動,如果用戶對視頻內容有疑問,豆包AI好友也能給出詳細的答案。
Kimi則被曝光正在打造一款AI社區產品,目前已有一些賬號會每日分享內容,每條內容下方還有“Kimi一下”的選項,點擊可以與Kimi進行更深度的對話。
(小紅書用戶“靜思”分享圖片)
OpenAI雖未正式入局,但Sam Altman多次暗示“AI社交化”是必然趨勢,他也在社交平臺上提到,自己正在開發AI社交網絡。 ?
面對AI原生應用全面“社交化”的趨勢,也有用戶留言提問“這些產品模式看著都差不多,為什么越做越往傳統互聯網方向”。
事實上,AI原生應用的C端商業化之所以備受挑戰,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平臺雖然依托于全新的AI技術打造產品,但卻沒有脫離傳統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比如付費訂閱、搜索廣告等,新舊結合反而讓AI商業化變得難以駕馭。
但對于大模型公司來說,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并非不想打造顛覆性的產品,而是必須循序漸進。
以AI社交為例,此前已有不少初創公司開發了虛擬人機對話產品,覆蓋了二次元、陪伴、學習等場景,但至今仍未有真正破圈的產品。這是因為AI社交產品的應用場景還不夠高頻,導致消費者使用黏性不足
背靠海量用戶,擁有高頻使用場景的大廠們,自然也不愿意“舍近求遠”,既然社交是離用戶最近的流量入口,那就回歸社交網絡的本質,讓“AI好友”提供更多內容素材,通過真實用戶的轉發、分享,實現內容的快速傳播和社交關系鏈的拓展。
想象一下,當AI好友不僅能幫你出謀劃策,還能一鍵生成朋友圈文案,未來甚至能替你參與群聊互動,它就不再是“外掛”,而是社交生態的一部分,這正是微信、豆包、Kimi爭奪的下一塊高地。
02 元寶承接13億“朋友”
在這場AI社交圈大戰中,元寶和豆包占據著天然優勢,前者依托微信的13億用戶,后者扎根抖音的8億日活。相較之下,Kimi不僅需要從零開始構建社區生態,且其作為一個大語言模型,在生圖玩梗方面也不具備優勢。
難怪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表示,所有AI應用的壁壘都在AI之外,必須干苦活累活才能建立壁壘。
只是,當AI肉搏戰開始殺入社區,恐怕其他平臺“累死累活”也未必能攻破微信的生態壁壘,畢竟微信生態也在不斷進化,以適應AI與社交深度融合的未來。
近日,微信悄悄升級功能,手機端將支持個人公眾號一鍵發布,再加上此前公眾號對短圖文內容的不斷升級,如今的公眾號已經變得“更短更輕”。
除此以外,微信視頻號也早就給用戶提供了單獨發布圖文的按鈕;“問一問”功能也承接了微信的搜索需求。
除了內容生態,去年視頻號小店正式升級為微信小店,“微信小店帶貨者”已能夠在視頻號、公眾號、服務號等微信生態內進行全域帶貨,實現全域流量運營。
從這些舉動來看,微信正在將視頻、圖文內容重新整合,大有成為“小綠書”的趨勢,不過“小綠書”并非只是一種產品形態,而是一種產品生態。
而其背后更深層的邏輯,是微信正在模糊旗下不同產品的邊界。騰訊總裁劉熾平曾表示,其希望利用微信內的所有力量來源,建立一個更大、更有意義、上限更高的電商生態系統。同樣,微信未來也能調用這些力量,建立一個更龐大的社交生態。
而AI則是串聯起這些內容和場景的“神經中樞”,能夠更真實地融入到用戶日常生活中,同時繞開必須下載APP的使用規則,在不知不覺中幫助用戶培養起新的使用習慣
在社交領域,微信已經與用戶習慣深度綁定,物理上“更靠近”用戶,因此其進入“內容社交化”階段也會更流暢自然。
微信之父張小龍曾表示,“微信的終極目標是連接一切”。如果朝著這一目標進發,AI在微信生態內的角色還將有更多想象空間。
以微信去年推出的“送禮物”功能作為參考,未來其可以通過熟人社交這一鏈路,借助AI智能體的“動手能力”,將購物、出行、娛樂、工作等更多場景連接起來,并交由“AI好友”來干活,推動AI發展向下一階段的躍遷。
但在此之前,“AI好友”要真正融入用戶的朋友圈,也并非一件易事。微信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一旦變成人與AI的社交,整個產品邏輯都需要重新調整
如數據隱私、AI生成內容的真實性、會否形成數據繭房等,還有人與AI的互動模式也需要重新設計,并不僅僅是加一個對話框的問題。
03 AI圈用戶留存戰的終局
因此,盡管AI原生應用闖入社交圈的目標非常明確,但社交本身并非一門可以快速變現的生意,當中需要摸索的門道還有許多。
Meta的Threads曾一夜爆紅,卻因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留不住用戶而迅速降溫;Twitter(現X)即便坐擁數億用戶,仍在商業化路上磕磕絆絆。
主流社交平臺尚且如此,對AI平臺而言,社交化更像是一場“以時間換空間”的持久戰,因此大廠們更傾向通過社交觸點降低獲客成本,再靠生態粘性延長用戶生命周期。
元寶或許對投流的“苦與甜”最有感知,其今年一季度的投流費用高達14億元,3月的投流費用更高達11億元。
不過,盡管元寶的DAU在今年2-3月增長了20倍,可隨著豆包再度加大投放,元寶剛捂暖的下載榜冠軍位置也易位了。
?大模型企業也很清楚,不能依靠“無限子彈”來維持用戶規模。騰訊總裁劉熾平表示,元寶未來不會單純依靠投流來獲得用戶,而是會讓元寶與騰訊現有的產品進行有機聯動。
同樣,抖音推出“AI好友”也存了引流的想法,比如用戶想要通過“AI好友”實現拍題答疑、AI生圖等功能時,就會被要求下載或打開豆包APP。
無論是AI原生應用實現技術和功能的迭代,還是朝著AI與社交融合的方向發展,這都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競賽”。大模型企業也做好了長期作戰的準備,而在自家生態圈內引流,其性價比要比投流高得多
而且,通過“AI好友”引流的用戶,其黏性也會更高?!癆I好友”會常駐用戶的好友列表,其打開率將能大幅提高,內容還會在生態圈內二次傳播,相當于讓用戶化身推廣大使,進一步增加AI原生應用的曝光度
整體來看,AI原生應用布局社交圈仍處在初級階段,要成功扎根在朋友圈將會是長坡厚雪的事情,未來也可能會分化出不同路徑:?
微信、抖音依賴強大的生態護城河,可能會通過A串聯起更多商業場景;Kimi則可能深耕技術,用更強大的生成能力吸引專業用戶;夸克、百度則有望成為用戶得心應手的工具,覆蓋更多細分應用場景。
但無論哪條路,最終決定勝負的仍是“人”。最終的贏家,或許不是最先起跑的那個,而是最能讀懂人心的那個。AI社交化的大幕剛剛拉開,最終哪條路徑能通往商業化,大廠們還需要驗證。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系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