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鯊導讀:重組膠原蛋白如何改寫財富版圖?
作者?| 張二河
編輯?| 盧旭成
美妝行業從來不缺乏“暴富”神話。
華熙生物的崛起,讓“玻尿酸女王”聲名鵲起。敷爾佳上市,也讓創始人張國立邁入哈爾濱十大富豪之列。但這些,或許都抵不過巨子生物創始人范代娣名利雙收,惹人艷羨。
今年4月,陜西省政府發布官方公告,宣布范代娣獲任西北大學副校長一職。西北大學,位于陜西西安,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省管大學,同時也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西北大學的副校長通常被認定為副廳級干部。
今年5月,因巨子生物股價持續上漲,范代娣也成為新一任陜西女首富。截止5月14日收盤,巨子生物股價為81.35港元,總市值突破870億港元,而在2年6個月之前(2022年11月),巨子生物剛剛登陸港交所,其市值才不過260多億港元。
屆
巨子生物是如何一躍成為美妝行業巨頭的?
與西北大學深度綁定,押注重組膠原蛋白
1984年,范代娣從家鄉陜西蒲城考入西北大學化學工程系,就讀于無機化工專業,其后來的丈夫嚴建亞學習有機化工。1988年,兩人本科畢業,嚴建亞留校任教,范代娣則選擇在西北大學繼續攻讀化學工程碩士學位,出于對生物工程的興趣,范代娣又前往華東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并與1994年成為我國生物化工專業的第一位女博士。
博士畢業后,范代娣再次回到母校西北大學,繼續她的科研征途。據范代娣回憶,最初回到西北大學時,母校為其提供了3000元的安家費、5000元的科研啟動金及40平方米的小實驗室,這已經是當時學校能夠提供的最好條件。
在科研過程中,范代娣看到國外學者嘗試用動物膠原蛋白制造“人工耳”“人工腎”的報道,很受啟發,決定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手段構建重組膠原蛋白,當時國內生物技術科研整體水平落后歐美國家,需要花費很大功夫去彌補相關領域的短板。
但功夫不負有心人,2000年,范代娣團隊用基因工程技術高密度發酵生產的重組類人膠原蛋白問世。也正是這一年,范代娣與嚴建亞正式創立巨子生物。2001年,范代娣申請了中國第一個重組膠原蛋白發明專利“一種類人膠原蛋白及其生產方法”。
如何將重組膠原蛋白技術轉化為產品?范代娣團隊進行了無數次嘗試,最終經過嚴格臨床實驗,以醫用敷料的方式進入市場。值得關注的是,從范代娣投入重組膠原蛋白研究一直到現在,巨子生物都與與西北大學“深度綁定”。
根據此前的招股書,范代娣當時是西北大學化工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巨子生物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段志廣為西北大學副教授。而巨子生物與西北大學的合作協議中,巨子生物享有技術專利的獨家使用權,西北大學享有技術的非商業化權利,如發表論文、申請研究課題等。這也是當時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實踐之一。
2024年,是范代娣收獲滿滿的一年。作為西北大學化工學院院長、巨子生物首席科學家,范代娣被授予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以表彰她對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做出的杰出貢獻。而在這一年,巨子生物的市值已經躍居美妝行業第一位。
“微商”起步,重組膠原蛋白爆火
手握發明專利,范代娣創立的巨子生物如何將產品推向市場?實際上,早在2009年,巨子生物就旗下第一款美妝產品可麗金,2011年又推出可復美。如今,這兩款產品在美妝行業可謂是耳熟能詳。
但在事業草創的2010年前后,巨子生物的醫用敷料是通過注冊醫療器械證進入到市場的。因此,巨子生物一方面想方設法打入醫院和診所,另一方面也在另辟蹊徑。
實際上,十幾年前的醫用敷料(面膜)等產品,很多都采用了“微商”的渠道進行進行銷售,巨子生物、敷爾佳等最初都是通過微商渠道在小圈層內打出了自己的名氣,同時也獲得了不錯的銷量。
以巨子生物為例,嚴建亞在2015年創立了移動社交平臺創客云商來銷售旗下產品,用戶需要繳納12000元就能成為分銷商,享受3.5折的拿貨價。這種類似于微商的銷售模式曾占據了巨子生物營收的半壁江山。
但這種模式近年來已經嚴重衰退,巨子生物來自創客的收入在2024年營收的比重僅為3%。這是因為巨子生物找到了更為先進的模式——直播帶貨,并與薇婭等大主播深度合作。在巨子生物的招股書中也顯示,董海峰、薇婭名下的Qianyi Holdings Limited曾參與巨子生物的融資,持有巨子生物全球發售前0.86%、全球發售后0.84%的股權。
而巨子生物在IPO僅對外融資一次——2021年年底,巨子生物獲得了一筆高達6.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億)的巨額融資,投資方包括高瓴、CPE源峰、金鎰資本、君聯資本、鼎暉投資、中金資本、黑蟻資本、高榕資本、海松資本、國開創新資本等眾多明星資本。
僅拿一輪巨額融資的背后,或許是錢對于巨子生物并不稀缺,投資方能夠給予的更多是資源等方面的輔助,比如薇婭的直播帶貨,在短短時間內讓巨子生物旗下可復美等產品迅速出圈。
而手中握有重組膠原蛋白技術的巨子生物,其產品利潤率之高令人咋舌。比如,“可復美重組膠原蛋白修護貼”5片裝定價168元,成本卻僅約30元,可見其功效護膚產品的高溢價能力。
招股書顯示,巨子生物于2019-2021年分別取得了9.57億、11.90億、15.52億元的營業收入,凈利潤達到5.75億、8.26億、8.28億元,凈利率高達60.1%、69.4%及53.3%。根據2024年財報,巨子生物營收突破55億元,毛利首次超過45億元(毛利率高達82%),歸母凈利潤更是達到20.62億元(凈利率約為37.4%)。
重組膠原蛋白賽道的爆發為巨子生物提供了肥沃土壤。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年膠原蛋白市場研究報告》,中國重組膠原蛋白市場2021年規模已達108億元,預計2030年將激增至2193.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44.93%。巨子生物作為全球首家實現重組膠原蛋白護膚品量產的企業,憑借“可復美”“可麗金”等品牌占據市場先機。
警惕技術領先陷阱
巨子生物的崛起,是因為其最早吃到了重組膠原蛋白紅利。但在中國美妝行業的歷程中,這樣的例子還為數不少。比如,玻尿酸的火爆,催生出華熙生物、愛美客等行業巨頭,但近兩年,華熙生物、愛美客等紛紛陷入增長困境。2024年,愛美客交出了一份營收與凈利潤雙增長但增速顯著放緩的年度成績單,華熙生物更是營收凈利雙降,其中凈利下降的幅度更是超過70%。
缺乏創新,是華熙生物等業績下滑的重要原因。而如今的巨子生物盡管手握重組膠原蛋白專利技術,但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常年不足。以2024年為例,巨子生物研發支出達到1.07億元,同比增長42.1%,可研發支出僅占收入比例1.9%。實際上,巨子生物的研發開支常年不足2%。招股書也顯示,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以及2022年前五個月,巨子生物的研發開支分別為1140.0萬元、1338.1萬元、2495.4萬元和1424.1萬元,分別占總收入的1.2%、1.1%、1.6%和2.0%。
但與此同時,巨子生物的營銷費用卻常年居高不下,并且越來越多。根據財報及招股書,巨子生物銷售費用率從2019年9.80%上升到2024年的34.25%。盡管收入同比增加57.17%,但是銷售費用率更是同比增長72.36%,遠超營收增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蠶食了利潤,如上所述,其凈利率從2019年的60.1%下滑至2024年37.4%。
此外,巨子生物還存在對單一品牌依賴度過高的問題,其近八成營收來自可復美。2022年,可復美實現營收16.1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為68.2%。此后不斷上升,2023年可復美實現營收27.88億元,收入占比達79.1%,到2024年這一數據突破80%。
值得一提的是,巨子生物還面臨著二代是否能夠穩定接班的難題。雖然已經上市,但巨子生物實際上是一家家族企業——范代娣,作為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及首席科學官。嚴建亞,范代娣的丈夫,身兼公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和首席執行官。嚴亞娟,嚴建亞的妹妹,在公司內擔任高級副總裁,專注于審廠和質量控制管理的關鍵職責。
2023年7月,范代娣辭去了公司的執行董事職務,其女兒嚴鈺博接任該職位,并兼任首席產品官。嚴鈺博具有留學美國的教育經歷,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碩士畢業,還在2021年取得金融風險管理師(FRM)證書,曾擔任公司秘書及董事會秘書等重要職務,但接班后卻正面臨著巨子生物凈利率下滑等挑戰。
不過,范代娣夫婦也為女兒留下了充足的底氣——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巨子生物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約為40.30億元,這或許會給巨子生物謀劃未來發展提供強大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