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政策扶持加碼、市場需求拉動、技術不斷進步的推動下,國內合成生物產業將不斷開發應用場景,有望迎來發展新階段。
5月15日,合成生物概念漲幅居前。截至收盤,青松股份、川寧生物、拓新藥業等收獲20CM漲停,福瑞達、丸美生物、金達威等個股也實現10CM漲停。
消息面上,青島市印發的《青島市合成生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青島力爭在合成生物領域突破關鍵技術不少于30項,形成國際先進水平創新成果不少于5項,打造標志性產業化項目不少于10項,培育一批高成長企業。
聚焦生物技術最前沿
合成生物是21世紀出現的一個新興學科,它將生物學、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深度融合,通過設計、構建和優化生物系統,創造出具備全新功能的生物體或生物分子。
同時,合成生物被視為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和“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是全球生物技術領域的最前沿。
近年來,我國不斷出臺利好政策,推動合成生物產業快速發展。“十四五”以來,合成生物學已經逐漸在天然產物合成、醫學、能源、工業等多個領域應用。《“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將合成生物學列為重點發展方向。
北京、廣州、青島等多地也陸續跟進,紛紛加快合成生物相關領域布局。如北京推出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發展行動計劃,要求到2026年落地一批創新產品,新增3家合成生物制造上市企業等;青島亦推出類似的行動方案,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長企業;廣州則成立“合成生物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主要承擔合成生物成果轉化、協同創新等功能。
發展前景廣闊
在諸多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合成生物產業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
根據《中國合成生物產業白皮書2024》,過去五年,全球合成生物學產業市場規模從2018年的53億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超過170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達到27%,預計在2028年將成長為體量近500億美元的全球性市場。
隨著合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疊加其綠色環保、能耗少、成本低等優勢,合成生物的應用范圍不斷拓寬,對醫療健康、科研、化學品、食品和飲料、農業等領域都將產生深遠影響。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合成生物學市場規模約為86.26億元,2024年已突破百億元。
機構認為,隨著環保意識增強以及消費升級,生物基材料、醫藥中間體、食品添加劑等產品的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將為合成生物學企業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華安證券分析稱,國內合成生物產業雖然相對海外市場起步較晚、技術方面有待積累,但在政策扶持加碼、市場需求拉動、技術不斷進步的推動下,國內合成生物產業將不斷開發應用場景,迎來發展新階段。
AI為合成生物發展注入更強動能
值得關注的是,AI技術的興起為合成生物的未來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能,成為推動其發展的核心引擎。凱賽生物、蔚藍生物、華恒生物等多家上市公司均披露了利用AI技術研發、設計、改造相關合成生物項目。
其中,凱賽生物(688065.SH)此前戰略入股AI蛋白質設計平臺公司分子之心,實現了對AI蛋白質結構預測、設計技術領域的深度布局。該公司在2024年年報中指出,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合成生物學迅猛發展。基因編輯、人工智能(AI)蛋白質結構預測和設計等技術的突破提高了合成生物學的底層研發效率。公司將增加合成生物學全產業鏈高通量研發設施。
蔚藍生物(603739.SH)在年報中透露,公司積極探索AI智能改造技術在酶蛋白優化改良、菌株代謝通路優化和智能發酵調控中的應用,已成立AI技術開發及應用實驗室,穩步推進AI技術在酶蛋白功能特性優化、酶蛋白質高效表達的代謝網絡調控及菌種智能發酵優化等領域的探索與實踐。
華恒生物(688639.SH)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增設高通量等關鍵平臺,持續推進華恒研究院合成生物平臺的升級建設。同時,公司成立AI數字化實驗室,引進相關專業人才,深度探索 AI 技術在合成生物領域及公司經營管理中的應用路徑。此外,該公司還牽頭設立合肥市人工智能驅動生物制造研發及中試示范基地項目,“生物+AI”戰略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