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5月19日訊(記者 湯詩韻)特廚隋坡與前MCN合約終止一事引發的輿論風波還在繼續。18日晚間,有博主爆出助理稱隋坡接一條商單的提成是500塊。而第三方數據顯示,涉事賬號的商單報價大約在5-7萬左右。達人與MCN之間的糾紛屢見不鮮,利益分配不均是此次風波的核心矛盾嗎?
特廚的廣告一條6萬?隋坡與前MCN風波始末
2024年12月開始,在全網擁有超過400萬粉絲的知名美食賬號“特廚隋卞”停更,賬號疑似陷入解約風波。該賬號主要出鏡人物系特級廚師隋坡,師從國宴大師鄭秀生,曾任洲際酒店、希爾頓等五星級酒店行政總廚。
今年5月,隋坡以新賬號“特廚隋坡”復出,恢復視頻更新。日前,“特廚隋卞”原運營團隊、隋坡前MCN方發布告知書,直指隋坡違反協議、發布違約侵權視頻。
昨日晚間,MCN方再次發布視頻《一個手藝人的違約史》回應輿論關注。結合前后兩次回應看,隋坡與機構的合作正式結束于今年2月,由隋坡一方提出(此前合作協議已到期)。從這份聲明看,雙方矛盾的核心在于:合作期間隋坡多次毀約、(因業余時間有限)未能按約定完成拍攝任務、接私活、違反競業協議等。
伴隨MCN多次回應和輿論發酵,達人隋坡與MCN機構的矛盾由此被擺至臺前。一般來說,“掙不到錢”、“分錢不均”是MCN和達人之間產生糾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雙方酬勞分配的具體合約內容并未曝光,外人難以評判。不過公眾可以窺探的是,這個賬號主要是怎么掙錢的、大概能掙多少錢?
雙方合作期間,圍繞隋卞的自媒體矩陣由兩個賬號組成,“特廚隋卞”主打探店,“隋卞做”(后更名為“特廚做飯_”)主打復刻做飯。以B站賬號為例,該IP的商業收入或以視頻廣告為主。
第三方數據平臺顯示,前述兩賬號的廣告主多分布在3C電器、生活服務、零售領域,品牌涉及妙界按摩儀、神氣小鹿枕頭、淘寶補貼、美團神會員等。客觀來講,這些商務并不能完全體現隋坡的商業價值。前述多個品牌在B站實行的就是“廣撒網”策略,甚至有用戶吐槽“幾乎關注的所有UP主都在推妙界”。因為和妙界的合作頗為密集,隋卞還被用戶戲稱為“妙界仙人”。
從商務報價上來看,隋坡也并不“貴”。第三方數據顯示,以B站為例,兩賬號的植入、定制視頻報價在5.8-6.85萬之間。此外據博主“唯一講述者”18日晚發布的視頻,助理小李稱隋坡接一條商單的提成是500塊。
視頻廣告之外,MCN并未為隋坡開發周邊產品、直播帶貨等業務。值得一提的,隋坡與前MCN合作到期后,相關賬號開始發布由其他廚師出鏡的做飯視頻。藍鯨記者瀏覽發現,近日其B站作品中并無廣告植入。
可以推測的是,隋坡和原團隊在商業變現之路上走得并不算輕松。另一方面,團隊十幾個成員服務于“隋卞”這一個IP,且可能時有工作不飽和的情況。
MCN方在近日回應中指出,合作期間隋坡需按照協議每月拍攝不少于16條探店視頻(此前一度約定為30條/月)。但簽約三個月后,隋坡就有了全職工作,因業余時間有限未能如數完成任務。協議存續期間,隋坡累計由14個月未完成任務條數,最多時累計72條,但我司均全額發放酬勞。受此影響,“足額配置的整個運營團隊只能不時處于空轉待命、等米下鍋(的狀態)”。
截至發稿,隋坡方面未對“違約指控”做出更多回應。解約風波發酵后,“特廚隋卞”、“特廚做飯_”兩賬號掉粉超60萬。
MCN與達人為何總鬧翻?2025年了,MCN還能提供什么
隋坡與前MCN的糾紛并不新鮮。大V盧詩翰在分析此事時提到:網紅和MCN老是鬧掰的關鍵原因在于,MCN們已經無法提供當前自媒體們需要的東西了。
此番風波中,MCN主張,隋先生并非天生網紅,供公司投入了數以百萬計的資金包括編導、攝像剪輯、運營等在內的專業團隊而和隋坡一同重起爐灶的編導小李則在日前發布的視頻中表示,“對于賬號來說隋老師無疑是靈魂人物。”值得一提的是,與隋坡頻繁合作的品牌妙界表示,目前已經聯系上隋老師。
如果達人本身就有編導、商務等資源,MCN還能提供什么呢?
盧詩翰分析指出:“早年流量紅利時期,網紅空間很大,MCN也能順風起飛。先簽約捆綁,然后再刷數據接廣告,最后上直播帶貨,三板斧下來,往往很快就能做出盈利。但當前的互聯網環境,已經逼的網紅們卷的飛起。MCN的無腦三板斧也不在有效了。”
MCN的生意確實沒那么好做了。克勞銳發布的《2025中國內容機構(MCN)行業發展研究白皮書》顯示,2024年,凈利潤實現上漲的MCN機構占比不足30%,營收、利潤雙增長的機構占比僅占1成,連續3年機構減員比例都在小幅增長。
短視頻平臺上,現象級網紅逐漸呈現偶然性趨勢,MCN從零孵化素人的模式逐漸失靈。有業內人士透露,現在MCN包裝網紅太貴了,孵化造星的模式風險過高。不少機構準備縮減規模,或者尋找新增長點,不再走傳統的網紅經營模式了。
前述白皮書指出,相當一部分MCN機構開始從“打造好達人內容,促成商務”的內容核心向“以服務達人、客戶、平臺”為核心的服務商模式演進。MCN不再只是網紅孵化器,而更應該是一個具備綜合能力的服務商。
在此背景下,MCN開始降本增效。克勞銳文章指出,除了削減人力、精簡團隊,眾多MCN機構有意識地減配重人力投入的業務。它們把更多精力放在“以人的營銷為核心”的其他服務上,比如提升電商轉化、IP版權轉化、私域轉化等多業態交付能力,以此提高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與此同時,在廣告營銷層面,更多機構也傾向選擇更容易量化、能夠看到數據反饋的業務。
還有一些機構逐漸垂直化,以期在某個賽道上建立起廠牌標簽或專業能力。比如從去年開始,行業中涌現了一批短劇、家居、旅行等垂類MCN,成為業內新勢力。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簽約機構與達人的關系正在逐步松散化,比如從1V1的商務約轉向1V多的松散合約關系,雙方更加在意生意規模突破和交付高質化。也許,重要的不是“獨家不獨家”“合作到幾時”,而是“我們在一起能多掙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