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5月21日訊(記者 邵雨婷)5月17日晚,華熙生物(688363.SH)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一文,公開點名華泰證券、安信證券、國金證券等9家券商機構,指責其研報通過不科學對比鼓吹“玻尿酸(透明質酸)過時論”。
在華熙生物發文后,5月19日,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共同發布《中國醫美和美妝行業健康生態倡議書》,呼吁全行業從業者及資本市場“回歸科學本質與商業文明初心”,華熙生物官方微信公眾號隨之轉發。
這場由上市公司直接“炮轟”券商的爭議,迅速引發行業震蕩,這是近年來罕見的企業公開質疑券商案例,或推動研報合規性審查機制的完善。對此,5月21日,華熙生物向藍鯨新聞記者回應稱,公司與券商機構之間保持著交流。“目前還需要等待專業部門和監管機構來判斷,這些券商研報是基于自身獨立分析,還是全面引用了研報涉及的相關公司招股說明書的內容。如果該招股說明書存在重大的信息披露問題,則應由相關監管機構和交易所出面解決。”
而對于此次發聲的考量,華熙生物向藍鯨新聞記者回應表示,“華熙生物本次行動的目的不在市場的一城一地的爭奪,而是防止資本與消費市場超級勢力的結合、防止學術權力與資本的結合、防止少數人操控信息的基本生態?!?/font>
華熙生物與券商研報之爭,是一場關于透明質酸產業價值的保衛戰。華熙生物點名的券商報告均指向了“重組膠原蛋白第一股”巨子生物(02367.HK),其援引的10篇研報中,有7篇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巨子生物,均對重組膠原蛋白與透明質酸進行對比研究。
同處醫美行業,華熙生物與巨子生物的代表產品分別為玻尿酸和重組膠原蛋白,均為具有填充、修復功能的生物材料。近年來,隨著重組膠原蛋白賽道崛起,巨子生物的市值一度沖至900億元,而曾經風光無限的透明質酸賽道卻遭遇增長瓶頸,昔日的“玻尿酸女王”如今正經歷著戰略轉型與市場擠壓的雙重考驗。
華熙生物挑起透明質酸產業的“正名之戰”
這場圍繞生物材料話語權的爭奪,已成為中國醫美產業升級過程中的標志性事件。
華熙生物在文中指出,自2022年起,隨著資本市場追捧重組膠原蛋白概念,部分券商研報為營造比透明質酸更大的產業預期,刻意貶低透明質酸的價值。
例如,華泰證券在《巨子生物(2367.HK)始于膠原,不止膠原》研報中稱“重組膠原蛋白在美白、抗衰等領域比玻尿酸更具生物活性,且玻尿酸有潛在交聯劑殘留“饅化臉”的風險”;安信證券則稱“膠原蛋白相對于透明質酸及植物活性成分的優勢在于其皮膚修護和抗衰老的功效”。
華熙生物認為,透明質酸這一成分及相關產業在近幾年資本市場的概念切換中遭遇了謊言與踐踏,被描述為“過時”“不如某物質安全”“不如某物質更具生物活性”,這些罔顧科學事實的內容,本質是一場由“浮躁資本”構建的題材幻象。
對于透明質酸與重組膠原蛋白的功效之爭,華熙生物則表示,全球范圍內關于透明質酸在衰老、信號機制、細胞分化等方面的研究和論文證據更多。
截至5月21日,涉事券商機構尚未公開回應此事,據時代財經報道,華熙生物方面透露,華福證券、德邦證券、西部證券等已刪除其在上發布的“被點名”研報,公司此次官方發聲前已和兩大行業協會進行了溝通并獲得支持。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向藍鯨新聞記者表示,此事暫時不接受采訪。
(圖片來源:華熙生物公眾號文章)
華熙失速,巨子超車
這場爭論的背后,是華熙生物正經歷著戰略轉型與市場擠壓的雙重考驗。
華熙生物成立于2000年,2019年在科創板上市,是一家以從事透明質酸微生物發酵生產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早期核心競爭能力側重B端業務,其玻尿酸原料占據全球頭部市場地位。
不過,近年來,玻尿酸賽道競爭白熱化,愛美客、昊海生科等企業紛紛入局,隨著玻尿酸紅利的消失,華熙生物此前的高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
2019年開始,隨著化妝品消費市場,尤其是功效性護膚賽道的快速增長,激發了華熙生物從“原料供應商”向“生物科技全產業鏈平臺”轉型,目前,公司旗下有著潤百顏、夸迪、米蓓爾等多個功效護膚品牌。不過,華熙生物旗下的產品線,上到1167元的夸迪次拋精華產品,下到79元一箱的水肌泉瓶裝水,大多都和玻尿酸深度綁定。
化妝品行業資深管理專家白云虎向藍鯨新聞記者表示,當前,消費用戶正看清“功效護膚”的品牌理念和產品品質,選擇更理性、成熟。另一方面,線上渠道競爭加劇,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以玻尿酸為核心原料成分的品牌產品愈來愈多,導致營銷和流量成本持續上漲,而消費用戶隨流量引導而改變購買決策。
當消費者不再買單玻尿酸,依托于玻尿酸的產品線業績也隨之崩潰。
2024年,華熙生物業績大幅下跌,營收53.71億元,同比下降11.6%;凈利潤為1.74億元,同比減少70.59%。2025年一季度,華熙生物錄得營收10.78億元,同比下降20.77%;凈利潤為1.02億元,同比下降58.13%。
對于業績暴跌,華熙生物在財報中表示,主要是因為管理變革的組織架構升級、供應鏈改造、研發投入等影響了短期損益,以及收入占比較高的消費品相關業務受市場競爭加劇等多種因素影響,調整仍在持續,2025年功能性護膚品業務有望觸底。
具體來看,2024 年,公司原料業務實現收入12.36 億元,同比增長9.47%,占比為23.06%;醫療終端業務實現收入14.40 億元,同比增長32.03%,占比為26.85%;皮膚科學創新轉化業務(原功能性護膚品業務)實現收入25.69億元,同比下降31.62%,占比47.92%。
玻尿酸陷入增長瓶頸下,反觀重組膠原蛋白市場,近年來快速擴張,以巨子生物為代表的新勢力業績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
資料顯示,巨子生物與華熙生物同一年成立,2022年赴港上市,憑借重組類人膠原蛋白技術,公司早期通過醫院渠道和微商模式打開市場,目前共有四款Ⅲ類醫療器械重組膠原蛋白填充劑、凝膠產品,旗下可復美、可麗金是重組膠原蛋白功能性護膚品和醫用敷料領域的標桿性品牌。
2024年,巨子生物全年營業收入為55.39億元,同比增長57.07%;實現歸母凈利潤20.62億元,同比增長42.4%。公司營收首次超過華熙生物,核心品牌可復美實現收入45.42億元,占收入比重達82.0%。
伴隨著玻尿酸市場熱情褪去,熱錢對玻尿酸的熱情也開始消退,不足三年,華熙生物市值已蒸發千億。2021年,華熙生物的市值最高觸達1400億元,股價最高曾觸及309.43元/股,一度有著“醫美茅”之稱。而截至5月21日,華熙生物收報52.61元/股,總市值為253.41億元,較高點蒸發千億元。同日,巨子生物收報81.8港元/股,總市值為876.00億港元。
在玻尿酸不再新鮮的當下,華熙生物在管理、戰略等方面的考驗正在持續加碼。今年三月,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在總裁辦公會上發表了一則重要講話,以罕見的強硬姿態宣布開展組織整頓行動。這場被稱為“刮骨療毒”式的內部變革,是華熙生物在面對產業升級關鍵期的一項管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