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太科技(002326.SZ)發布2024年年度報告,2024年全年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45.89億元,同比增長11.18%;扣非后凈利潤-4.44億元,虧損同比收窄36.26%。市場人士分析指出,報告期內,公司的規模化投資布局基本形成,隨著產品的達產和產業鏈整體盈利能力的增強,未來盈利能力會規模化提升。此外,2024年公司穩步推進戰略布局工作,橫向覆蓋多元行業,縱向貫穿完整產業鏈,致力于構建長期競爭優勢,進一步強化公司的中長期投資價值,使其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三大板塊規模化效益逐步顯現
行業需求擴寬未來成長空間
作為國內產品鏈最完善、產能最大的氟精細化學品生產商之一,永太科技從事的氟精細化學品行業位于氟化工產業鏈的頂端,其具有產品附加值高,應用范圍廣泛的特點。目前,公司主要產品按照終端應用領域分為三類,包括醫藥類、植保類、鋰電及其他材料類。據公告顯示,2024年全年,永太科技三類產品分別實現營收11.34億元、10.29億元和10.21億元,其中,植保類、鋰電及其他材料類產品營收較上年同期增長91.79%和18.07%,為公司整體的營收增長注入了核心能量。
從各板塊的具體表現來看,在鋰電材料板塊,報告期內,隨著電解液項目產銷規模穩步爬升,公司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帶來的產品間的協同優勢以及規模化生產帶來的成本優勢得到了持續強化。據公告披露,在2024年初永太科技年產6.7萬噸液態雙氟磺酰亞胺鋰便開始進入試生產階段,公司鋰電材料板塊產品矩陣得到完善與豐富,行業地位與市場份額得到進一步鞏固。根據EVTank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鋰電池電解液出貨量開始進入國內前十。憑借技術升級與產能擴充,公司有望在后續的競爭中穩步提升市場份額。
在植物保護板塊,2024年公司部分植保項目順利投產,疊加下游需求回暖,產銷規模進一步擴大。期間,公司在農藥中間體、原藥和制劑垂直一體化產業鏈的基礎上,繼續完善產品、產能布局,持續開發低碳環保的生產工藝,并充分利用上海濃輝海外農藥登記證資源,將生產制造和貿易業務有機銜接起來。隨著子公司內蒙古永太部分植保類產能項目的投產,公司在植保板塊的規模化效應逐步顯現。
此外,在醫藥板塊,盡管報告期內受部分醫藥原研藥專利到期影響,相關仿制藥、原料藥市場供應量增加使公司相關產品價格有所下降。但公司在醫藥領域有穩定的下游合作伙伴,報告期內,公司仍持續拓寬銷售市場,豐富公司醫藥產品管線,致力于把握仿制藥市場擴容帶來的增量機會,業績同比雖有下滑但降幅較小。
除了傳統的三大業務板塊,報告期內永太科技積極打造新的增長曲線,充分發揮公司在含氟精細化學領域的技術優勢,在液冷行業布局了氟化液這一新產品。公司生產的電子氟化液具有環保、節能、安全、降噪等特點,不含“永久化學品”PFOS、PFOA,具有較高的散熱效率、絕緣性、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根據不同型號的產品性能,可以適用于半導體制造、數據中心冷卻、儲能熱管理和芯片封裝等細分場景。目前該業務在公司總體營收中占比相對較小,但從需求端來看,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及半導體先進制程的快速發展,驅動數據中心和芯片制造環節的散熱需求不斷向高密度、低能耗方向迭代升級,液冷行業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就從行業發展而言,當前新能源汽車的高速發展作為核心驅動力,正促使鋰電產業需求呈現階梯式攀升趨勢,而永太科技憑借其在行業內建立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優勢和持續強化的技術壁壘,有望將這種行業紅利轉化為實際的業績增量,實現營收與利潤的同步放量。同時在植保行業方面,未來隨著全球農藥市場的逐步回暖和我國農藥產品競爭力的不斷提升,預計我國農藥出口量將繼續保持增長的態勢,而公司在該領域構建的從中間體、原藥到制劑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有望持續提升該板塊的經營能力。此外,公司業務所涉及的醫藥行業以及液冷行業亦存在較好的發展空間。預計未來 通過持續深化技術創新與產業鏈整合,公司將進一步鞏固其在氟精細化學品領域的領先地位,為長期業績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深耕技術打造長期核心競爭力
主業實現良好發展的背后離不開公司對技術研發的持續深耕。
據悉,截至目前,永太科技已掌握了包括定向導入氟原子技術、手性酶催化反應技術、微通道反應技術、綠色反應技術等多項先進技術。2024年公司研發費用達到1.2億元,其繼續保持了高水平的研發投入,以保證自身技術在行業內的領先性。
根據年報披露,現階段,永太科技在浙江臺州、杭州、上海均已成立了研發中心,其中杭州研發中心的AI智能化藥物研發平臺已完成自動化合成平臺、AI計算平臺、研發管理系統的建設,并成功應用于多個制備工藝開發項目中,有效提升了公司研發效率和生產轉化能力。
除此之外,公司還與諸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產學研一體化的深度合作模式,合作設立了聯合研究開發中心及實驗室,為公司引進和培育科研人才、提升研發水平和技術創新提供了平臺保障。今年2月中旬,復旦大學科研團隊重大原創成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通過AI和有機電化學的結合成功設計了一種鋰載體分子三氟甲基亞磺酸鋰,讓廢舊電池“打一針”就可無損修復,將鋰電池壽命提升1-2個數量級,使鋰電池在充放電上萬次后恢復到接近出廠時的“健康”狀態。發現這個新型鋰載體分子為含氟化學品后,公司積極把握機會,于今年3月初立即與復旦大學展開了中長時鋰電池技術開發項目獨家技術合作,積極開拓延長鋰電池壽命新技術。預計未來,公司將持續鞏固技術優勢與合作成果,推動氟精細化學品行業創新升級,為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