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蔡俊
海思科(002653.SZ,下稱“公司”)站在一個新開端。
3月底,公司宣布實際控制人之一的鄭偉退休。經王俊民、范秀蓮、鄭偉變等原三位實控人協商,解除一致行動協議,公司實控人變更為董事長王俊民。
從三劍客到實控人變更,公司還再次發起新一輪定增。這家有“小恒瑞”之稱的公司,從切入麻醉領域轉型,但野心又不止于此。
三年兩次定增
王俊民的時代,海思科的首個資本運作到來。
2月,公司披露新一輪的定增預案,計劃最多向35名投資者募集最高13.65億元,用于新藥研發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預案明確了具體研發項目,主要涵蓋6個在研的創新藥。
關于這點,海思科向《投資者網》透露:“公司針對每個募投項目均有具體的資金投入預算,未來申報時會根據每個項目具體的預算金額進行分攤”,且“上述在研產品的研發及注冊,是公司構建持續競爭力、為股東持續提供良好回報的現實需要,而新藥研發亦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公司出于推動業務發展、提供股東回報的現實考慮,制定了本次定增方案。”
實際上,這是近年來公司的第二次運作。2023年,公司實施8億元定增。其中,1.24億元、3.95億元分別用于HSK -16149、HSK-7653等藥物臨床研發,2.15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截至目前,兩個藥品均已獲批上市銷售,商品名為倍長平、思美寧。
創新藥行業,夯實資金是永遠的任務。一方面,研發和商業化是厚雪長坡,依靠長期投入才有機會滾出一個大單品。但另一方面,資金消耗的周期也較快,滾出雪球的難度相當大。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貨幣資金8.07億元,其中包含了前次募投項目資金2.5億元和自有資金余額5.57億元。當年同期,公司研發費用3.78億元,計入研發資本化2.2億元,研發總投入達到5.98億元。
2021年到2024年三季度,公司研發投入合計超30億元,商業化及進入臨床階段的創新藥共有16個,覆蓋腫瘤、鎮痛、呼吸、慢性代謝等領域。近三年來,年均研發支出均超8億元。
由此,海思科向《投資者網》表示:“由于創新藥研發投入大、研發周期長,因此公司預計將持續產生較大規模的研發支出,因而導致公司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
“小恒瑞”由何而來
一旦走上創新藥這條路,海思科就得在關鍵要素上持續下注。
上世紀90年代,華西醫科大學制藥廠的王俊民、范秀蓮結識了成都康弘制藥技術中心主任鄭偉,三劍客雛形出現。之后,三人收購公司前身西藏康欣,將其更名并上市深交所。
2012年前后,三劍客開始把公司重心向創新研發轉移,外部引入恒瑞醫藥的開發團隊,內部提出“仿創結合”戰略,布局me-too、me-better、best-in-class等系列藥品。麻醉賽道,向來是恒瑞醫藥的優勢領域,公司由此也走上一條新路。
2020年,公司首款創新藥環泊酚獲批上市,該藥針對恩華藥業的福爾利做了優化改良,可更好解決臨床痛點。2024年上半年,公司麻醉產品銷售額5.17億元,同比增長50.94%,環泊酚是主要貢獻來源。
也是此刻開始,公司“小恒瑞”的稱謂不脛而走,資本市場對其爆發出極大興趣。截至目前,公司市值450億元左右,超越麻醉領域的“老兵”人福醫藥、恩華藥業。
但不同于傳統制藥大廠,公司自轉型起就獨辟蹊徑出“輕資產”模式。生產環節上,公司采取自有生產、合作生產與委外生產相結合的多元模式。其中,委外與合作生產占據重要地位。通過部分生產任務外包,公司無需背負固定資產投資壓力,負債率保持在40%以下,節流的資金進而投入到研發。
很明顯,“輕資產”銜接的是“高研發投入”,后續再推進到商業化。回溯本輪定增,公司布局6款在研藥品,商業化的雪球也是滾動在即。
對此,海思科向《投資者網》表示:“多款藥物已進入臨床后期或上市審評階段,市場潛力顯著。補充流動資金可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支持業務擴張,提升抗風險能力。國家政策鼓勵創新藥研發,行業增長明確,公司研發實力及管線儲備扎實,資金投入將加速產品商業化,鞏固競爭優勢,符合長期發展戰略。”
走出舒適圈
海思科的“輕資產”模式,本質是資金效率優先導向。公司通過資本輸血,逐步完成自我造血的演化過程。但這次,“小恒瑞”有意突破自我的舒適圈。
2024 年,公司陸續有思美寧及倍長平等創新藥上市,并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思美寧作為第三代中樞神經系統鈣離子通道調節劑,適應癥包括適應癥包括糖尿病周圍神經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倍長平作屬于糖尿病藥物,直接對標國際競品,意在填補超長效降糖藥的市場空白。
更加多元的管線布局背后,公司將面臨更廣闊的競爭。科倫藥業已上市倍長平同靶點的藥品曲格列汀,該藥為武田原研藥的首仿。公司向《投資者網》表示:“中國作為糖尿病大國,患者基數龐大且治療依從性需求迫切,倍長平具備替代傳統日制劑及進口藥物的潛力”。
下定決心“卷”向新領域之際,公司還在部署出海計劃。2024年,公司環泊酚在美國開展多項臨床三期研究,相關項目完成數據鎖庫,計劃今年申報新藥上市。
關于這點,公司向《投資者網》透露:“將持續不斷地深入調研海外市場需求,根據本公司產品特點和優勢,選擇合適的 出海模式與出海市場;將積極尋求與海外藥企、科研機構、高校等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合作研發、技術轉讓、授權許可等多種方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將持續通過產品對外授權,進一步提升公司創新品牌價值。”(思維財經出品)■